据媒体报道,为了解和掌握药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价格等有关情况,及时制定、调整药品价格,国家发改委将对60家国产药企和进口药品代理企业开展成本价格调查。这一次调查摸底更为细致,除了辅料进价和药品出厂价等内容外,包括财务制度、财务报表、账簿资料以及与调查有关的各种凭证、票据、合同等内容,也在调查之列。
长期以来,药价虚高成为医改顽疾,难以透明的药品成本是主因之一。药品成本是本糊涂账,受“潜规则”干扰太多,实际成本信息成为秘密,公众和患者的知情权无法得到满足,药企得不到有效监督,责任系数和企业道德水准下降,就容易助长“药价虚高”。现行的药品成本申报多是企业自主,有些药企为了打开销路,通过提高回扣、隐性贿赂等暗箱操作、腐败性公关等手段,将这些所谓的成本加到药品生产成本中,让患者埋单。而面对几十万个品规,监管部门根本无法准确掌握每个品规的真实成本,留下了“成本虚高”的漏洞。此次,国家发改委启动成本调查,值得期待。
其一,是对国家相关法规的深度执行。早在2007年2月,发改委就颁发了《医药价格工作守则(暂行)》,提出“制定药品价格必须经过成本价格调查”;2011年11月,发改委进一步公布《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办法(试行)》。强调药品生产和发行的透明度,挤出“成本水分”,回归本位价值。法规公布了,如果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就会让监管公信力弱化,降低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所以,成本调查是对“让规则看守药价”的最好落实。各级行政职能部门要服膺法律精神,以制度力量对药企形成威慑和约束。唯此,药价虚高才有望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其二,满足公众知情权,调动公共监督力量。通过调查,药企的生产成本到底存在哪些漏洞,不仅职能部门清楚,公众也能看到。当药品成本信息成为公共信息,那些借助所谓的“新药”审批程序提高药价的行为,就会被公众识破。公共监督力量调动起来了,高价药受到了打击和遏制,“平价药”才能不断增多。
其三,是对“不当成本”“不公平成本”的严厉批评和遏制。生产需要成本,但需要的是正当、公平和理性的成本。只有成本意识“正”了,药企应有的公共性、独立性、公平性才能得到真正的激活。自觉摒弃不良作为,让边缘价值、灰色价值受到严厉遏制和纠正,借此提高药企的规范生产和经营意识,药企才能回归本位角色,担当应有的公共责任,生产出更多的“良心药”。(耿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