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当“宅老”说起

时间:2012-12-25 14:51   来源:解放日报

  著名电影导演谢晋生前曾多次跟笔者说:“许多领导、朋友,也包括我的家人在内,经常劝我,年龄大了,该歇手了,要多在家里休息休息。我拒绝了,我决不当‘宅老’。”谢晋不仅这么说,也是这样做的。事实上,74岁,他拍了《鸦片战争》;77岁的他,还在拍《女足九号》;即便80岁以后,他还在为中国电影事业的繁荣发展鼓与呼,还在筹划再拍几部影片。走向生命尽头的那一天,他正应邀参加家乡母校的庆典活动。

  对于称得上长寿的谢导来说,其步入老年的那一天开始,之所以活得充实,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不当“宅老”。不当“宅老”,对于广大老年人而言,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在传统观念里,一些人但凡过了五十,便以为自己已经变老,有的还停止了追求梦想,而很多过了六十的人,更是心安理得做起了“宅老”。其实,老并非人生的终点,老年人也可以有人生目标,有人生追求。因为说到底,人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当然包括老年阶段在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夕阳未必逊晨曦”,追求而不放弃,坚持而不懈怠,老年照样也可以创造更辉煌的人生。

  步入老年行列以后,每个人都同时扮演着三种不同的年龄角色,即实际年龄、生理年龄、行为年龄。每个人的实际年龄是确定的,都无以改变,但生理年龄和行为年龄却因人而异。而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不少老年人的生理年龄实际还维持在中年的水平,个别的甚至还可以往上推。至于行为年龄,那更是千差万别,有些老年人思想和行为丝毫不显老化的痕迹。就以谢导为例,他去世前的10多年里,因为工作需要,回老家时笔者常出面接待他,或陪同他参加家乡的一些活动。无论在研讨会上,还是在演讲台上,我们每每都能感受到他敏捷的思维、宽阔的视野,听闻他前卫的观念、创新的思路。即便到了80岁以后,他走路依然稳健,从不让人搀扶,且说话中气十足。酒桌上,若老友相聚,他便会喝得尽兴,有时还会与人猜起拳来,好一个 “老顽童”的形象。如果我们的一些老年人都能向谢导学习,不做“宅老”,走向社会,积极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那么其生活情趣、生活品质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变和提升。

  最新数据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城乡独立居住的“空巢老人”达49.3%。 “空巢老人”因子女离家而产生的心理失调、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相当突出。一项对北京市老年人的调查发现,65岁以上人群抑郁症患病率高达4.4%。老年人患精神障碍固然有子女离家而孝敬不够等原因,但跟有些老年人好做“宅老”亦多少有点关系。不做“宅老”,常出去走走,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多会会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多与人交流、沟通,心情自然会变得开朗起来。何况,如今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有了一定提高,小学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占到了一半,大学、高中学历的比例也在增长。这既对社会如何向老年人提供文化活动,满足其文化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同时给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可能。

  要知道,引导和鼓励老年人不做“宅老”,走出宅门,去参加各种活动,去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这是欧美高龄社会的国家制定福利政策的重要理念。事实上,只有让老年人拥有健康的身心,让老人活跃起来,保持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社会才会自然降低照护与医疗支出。

  更要说明的是,引导和鼓励老年人不做“宅老”,持续而活跃地参与社会活动,并非要减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而是对政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为只有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老年事业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其医疗环境和条件,才能真正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而老年人有了更健康的人生态度,更活跃的社会活动,那就不再是社会的负担了。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