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迟到,或未按公司规定着装该被罚款扣工资吗?近日,新修订的《广东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正式获得通过。从明年5月1日起,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中有罚款内容将被警告,而乱扣工资将按照被罚款或者扣减工资的人数每人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随即引发各界热议(12月3日《珠江晚报》)。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广东省新修订的这部法规明确规定“禁止企业罚款”有没有法律依据。按照我国立法法的要求,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法律、行政法规没有禁止性规定的,地方性法规无权增设禁止性规定。这也符合对私权利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的一般法治原则。
企业可以对员工进行经济处分,最早出现在1982年国务院制定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中。不过,这部行政法规已于2008年1月15日被明令废止。值得关注的是它废止的原因,《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在“说明”中指出,该条例废止源于“已被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代替”。这就意味着,当前企业对职工的奖惩,应当依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比较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后者的内容比较完整和周密。遗憾的是,笔者查遍这部法律的全部条款,并未找到“禁止企业罚款”的禁止性规定。劳动合同法对劳动纪律和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规定是比较宏观和笼统的。该法第四条集中规定了这一问题,它要求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等等。在这些规定中,我们只能读出用人单位重要规章制度应当通过民主方式制定,经过“平等协商”制定的规章制度,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都是有效的,应属企业自治的范畴,政府不宜干预。
显而易见,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并不能直接得出“禁止企业罚款”的结论。不过,从法理上讲,“禁止企业罚款”的规定或是必要的。基本依据应当是,在劳资关系很难实现真正平等的条件下,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中,用人单位永远是强势方,而劳动者永远是弱势方,特别是在日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用人单位是管理者、监督者,如果允许对劳动者进行罚款的话,将会罚款盛行,严重威胁劳动者的劳动所得,危及其基本生存。
另外,比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精神,单位内部的纪律处分不应当包含惩罚性经济制裁的方式和内容,因为有隶属关系的单位与职工之间有许多方式方法能够达到对职工行为纠偏和督促其改正的目的,不必照搬本质上属于行政处罚的罚款措施。比如,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减少奖金或效绩工资、推迟加薪、降级、降职、解除劳动合同等手段来达到处罚的目的。
因此,可以说广东省出台“禁止企业罚款”的规定合情合理却缺乏足够的上位法依据,凸显了我国劳动合同法在此问题上的粗疏,使企业自主权的边界不明,事实上造成了不少企业在员工管理过程中的诸多侵权,员工权益受损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还有必要重新制定系统完整的企业职工处分法规,内容不是限定处分方式和种类,而是明确企业处分员工的界限。只要企业不越界,允许创新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