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提到新的高度,并创造性地提出“美丽中国”的愿景,让公众看到了领导层对环境的重视。
十八大闭幕后,各地都兴起一股学习和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高潮,“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也成为热议的焦点和畅想的热点。我觉得,舆论和政府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沉浸于对“美丽中国”的美好想像和浪漫抒情中不能自拔,而要看到其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现实的严峻。也就是说,要理性地从“美丽中国”的期待中反观到现实的不美丽,意识到污染问题的严重,而不是错把愿景当现实,集体畅想美好的未来而无视残酷的现实。
中国的环境保护,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美丽中国”勾画的未来越是美丽,越映照出环保现实的不美丽——不客气地说,就是丑陋。
对于中国当下的环保形势,官方的说法是: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现实远比这种官话描述严峻得多,这种严峻可以从频发的环境危机和突发事件看出来。中国多次发生了重金属污染、化工污染、水体污染的事件。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吃的蔬菜、看到的景象、听到的描述,可以切身感受到我们身边环境的日益恶化。
中国的几大水系,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没有不被污染的,而且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可以说是无水无河不污了。有人说,中国的环境问题到了集中爆发期,这说得还比较客气,更尖锐的说法是:中国正在品尝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路径所种下的恶果,付出昂贵的代价,承受着大自然的报复。而且随着诸种问题的累积和叠加,很多地方的污染程度在加重,污染风险在加剧,污染危害在加大,治理难度在增加。
虽然高层早就在强调生态文明的重要,可在畸形扭曲政绩观的指挥棒下,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治理环境的紧迫压力。在既有的治理格局下,地方政府是治理环境的主体,可由于利益的驱使,地方政府很多时候又是环境的最大破坏者:引进污染项目,纵容企业污染,为了利益而不惜牺牲环保,牺牲民众的环境福利,牺牲城市的空气和老百姓喝的水。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面对恶化,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能制度化地保护环境的治理路径。当环保部门在政府序列中仍然是一个弱势的部门,环保职能在地方官员的价值排序中仍处于未位,环保成绩远远比不上一俊遮百丑的GDP数字,问题会不断恶化。
中央早就意识到问题所在,并早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可是治理之策尚在寻找中。强调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并不是说明我们的环保做得好,恰恰是因为做得不好,甚至做得很糟,问题很严重,才提出了这个愿景。十八大报告是通过这样的愿景,提起社会对环保问题的重视。千万不要误读了报告,错把愿景当现实,躺在“美丽中国”的愿景上喊口号,用“生态文明”的愿景去掩饰丑陋的现实。(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