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建筑背后是贪大求奢思维

时间:2012-09-11 10:11   来源:光明日报

  海天大酒店曾是青岛的地标性建筑,这座仅使用了27年的建筑即将被爆破拆除。媒体报道说,对于海天大酒店的改造,市民有意见,很多人感到惋惜。

  笔者能理解青岛市民的心情。这家接待了60多万海内外宾客、近2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酒店,见证了青岛旅游业的发展,也承载着许多青岛人的记忆。现在,正值“壮年”的地标性建筑将被拆除,不管是从道理上还是从情感上大家都接受不了。

  建筑是有文化灵魂的。很多国家对拆除老建筑非常慎重,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标性建筑更是如此。比如,法国政府对有20年历史或在国内外有过影响的场所,都立标记予以保护。这种对文化的保护理念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必须学会以文化价值判断得失,而不能把经济效益作为唯一衡量标准。须知,盲目拆毁带来的文化代价,再好看的财政数字也无法弥补。

  为什么非拆不可?青岛市规划局负责人给出的答案是“海天大酒店的酒店功能的配置、平面功能的布局、软硬设施的水平与打造国际顶级的旅游度假酒店差距越来越大,改造势在必行。”这种说法看起来理直气壮,实际上经不起推敲。老酒店有必要追时髦吗?只要建筑本身没有问题,内部的舒适度、服务质量得到保证,就不会落伍,因为有文化的积淀,它甚至会更具地域特色。

  短命建筑背后其实是贪大求奢思维——本来可以修葺的建筑,却认定为落伍了、不时尚了,非要推倒重来,似乎不这样做就体现不出城市的繁荣。

  事实上,海天大酒店并非孤例。呼和浩特明泽未来城3年就要拆除、海口千年塔9年就要拆除,若不是民众声援,北京电影制片厂也会被全盘拆除。接连不断曝出的短命建筑,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地方政府为什么乐于拆来建去?说到底还是GDP崇拜在作怪,因为建是GDP,拆也是GDP,再建还是GDP。建筑标准上可以服务一百年的建筑,现在服务二三十年甚至几年就拆了,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这种不负责的做法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悖,也暴露出一些地方狭隘的政绩观和急功近利的心态。

  英国、法国、美国的建筑平均使用寿命分别是125年、85年、80年,对比之下,我国建筑的寿命要短得多,仅为25年到30年。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同时付出难以估算的文化代价和巨大的建设成本。不知道青岛海天大酒店最终能否免遭“英年早逝”的命运,不知道还有多少建筑即将被纳入“短命”的范畴,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对于贪大求奢的发展思路,我们不能再听之任之了。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