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横渡珠江,总会触及我小时的回忆。那时的横渡活动,绝对不是去做“人肉水质测试器”,而是纪念“毛主席渡江”的日子。当时似乎不需要检测水质,随时下水都是妥妥的。上岸之后,还每人发一瓶亚洲汽水。而现在的横渡,已经不是去游玩,不是去健身,而是为了证明我们的珠江水还能游。这种感觉实在是复杂而难言。
本来广州就是一个河涌交错的地方。我们这些“70后”,童年基本都是在西郊、红楼、珠江三个泳场学泳,游的都是俗称的“生水”,就是直接游珠江水。每天的潮起潮落时间,还有一份表格挂在显眼位置,让泳客参考。因为潮汐涨退会影响水质、水深等等。觉得当时连江水和人都是互动的。如果年代再早一些,海珠区的马涌桥,荔湾区的沙基涌等等,简直就是“细路哥”的水上乐园。那时没有亲水平台,没有围栏架设,珠江及其河涌随时等候大家和它进行最亲密的接触……
从当年渡江之后派发汽水,到现在派发药水。这是一种什么转变?以前渡江是开心,现在渡江则是担心?
现在游珠江,首先要选定一个日子,事前要通知上游控制排污,还要引入其它的江水来稀释,才算达到一个可以游泳的标准。从上游地区到本市,无论是偷排还是明目张胆地排放,大量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流入珠江。早些年,珠江和“排污渠”似乎没有什么分别。如果不是从源头上解决违规排污的问题,就算再砸多少个亿去治理,珠江依然难以恢复当年的生机。据说广州正在大建截污管道,但进展未如人意。既然横渡珠江是彰显治水决心,我建议“领导游珠江”不能一年只游一次,最好“连同上游城市的市长、环保局长”,一个月游一回,直到畅游珠江是不用选定时间的,上水之后不用擦皮肤药的时候为止。
珠江不是一天被弄脏的。同样,不是一天就能治理好。但是,如果监管依旧松散,处罚依旧不力,想治理好珠江基本不现实。那些只为政绩、牺牲生态的做法不改,珠江水质不会有根本的转变。(彭彭 南方电视台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