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型血病人突然大出血,医生向血站调血时发现,血站库存也十分紧缺。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两名O型血护士,不顾上夜班的劳累和身体不适,马上赶往市中心血站,为血库注入新鲜的血液,使病人的病情得以缓解(6月19日《珠江晚报》)。
一看到病人急需O型血,两位护士自告奋勇,这样的精神令人感动,但同时也就让人担忧:医院老是闹“血荒”可不是回事啊。
2005年以前,供血紧张已经在个别地区出现;2006年至2008年,全国多个省市出现季节性血荒;进入2009年,血荒在春秋季节频繁出现;2010年年末,血荒在很多大城市成为常态。珠海市血站站长沈奇荣说,随着暑期的到来,他有了更多的担心。因为每年的暑期,由于很多择期手术的病人,以及较多的意外事件,因此,每年这时都是用血高峰;然而,由于天气不稳定,街头献血的人会减少;大学校园学生放假,集中献血减少。这些原因叠加在一起,会让用血更为紧张。
医院用血为什么紧张?沈奇荣分析了两个原因:一是献血量增速赶不上临床用血量增长,被公认为是供血紧张的首要原因。珠海也是这样:医疗业务发展较快,每年都有10%以上的增长,以前无法开展的一些手术,现在也能开展了,客观上导致了用血量的增加。虽然珠海市民献血量也在上升,但赶不上临床用血量的增长。二是近几年出现的诸如“郭美美事件”、网络上的“人血浇兰花”、“血站牟利”等事件和舆论影响,尽管事件已经过去,但影响仍然让献血者的积极性受到重创。那么,有什么措施应对“血荒”?办法也有两个:让择期手术的患者要么推迟手术,要么动员亲属朋友献血才能用血。
到此为止,我们发现,对于“血荒”,我们虽然分析了原因,但却几乎没有好的措施。让患者推迟手术算什么措施?不过是把矛盾向后推移。至于倡导“互助献血”,也只是一个临时措施,而非治本之策。“互助献血”虽然也是《献血法》第十五条规定的一种献血形式,但互助献血带有明显的强制色彩,还可能催生“血托”和卖血牟利现象。因此这只是个应急的办法。
应对“血荒”,不能总拿临时措施当工作常态,而需要研究长效性的制度。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一个国家为了维持足够的血液供给,需要1%-3%的人口参与献血。最新统计的结果显示,中国2011年人口献血率只有0.9%,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为什么不能提高中国人的献血率?那个困扰中国人的“献血无偿,用血为什么有偿又困难”的“心结”为什么就是解不开?一个郭美美的破坏力真的就永远无法消除?在“血荒”面前,怎能永远“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