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蓟县大火持续受到关注的同时,与之相关的流言也不时传出。日前,央视记者赴蓟县调查,包括消防队到场过晚、商家放下卷帘门阻拦顾客逃生、卡车运300多具尸体在内的不实传言一一得到了澄清。
蓟县大火发生在6月30日下午,官方当晚就公布了10人死亡的初步确认结果。不过,民间的相关统计和沸沸扬扬的消息很快冲淡了官方结果的权威性,质疑官方数据的声音随之而起。官方及时公布了数据却没有受到采信,这种情况在过去恐怕是没有的,至少不常见。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即表达了对此的不解。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当口,高速发展与问题频出并行,社会内部郁积了一些矛盾和情绪,这些都会影响到政府公信力。蓟县政府面对的不信任,是政府公信力脆弱的表现,公布仍不信,足见脆弱程度之深。情势的变化需要警惕,它也意味着,政府在处理同类事件时已经不能生搬过去的方法。
在蓟县大火事件中,网络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果信息渠道是单一的,即使公众心存犹疑,也只能停滞在有限的信息内。而网络让各种虚实信息有了共同释放的空间,人们可以在信息中挑选和判断。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人对信息的判断和情绪反应都是即时的,未经证实的谣言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以假乱真”。
蓟县政府显然没有觉察到社会舆论环境的变化。按部就班地公布信息,以自己的节奏向外界通报,其间因谣言盛起而处理了个别造谣者,不料不实信息依旧不断出现,直到一些反映实况的视频流出,相关媒体跟进调查,事态才逐渐平息。
媒体介入前后的反差,也是两种处理方式的反差。官方没有回避,确有回应,但回应是惯常地给出一个结果。在权威不容置疑的情况下,这种回应是有效的。然而,在漫天的谣言,纷繁的信息已经影响到公众时,需要作出的回应和公开的信息势必得更多。换句话说,回应应当呈现一个“证实”谣言为假的过程。央视的回答,就是事实与完整逻辑链同时呈现。
事实上,蓟县大火事件的持续发展,对很多地方是一个启示。固然要反对谣言,但谣言在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特别是在矛盾多发期。反对谣言,但必须重视谣言,重视它引起的社会心理波动。现在的问题是,相比谣言的细节丰富性,政府在应对上过于简单草率,一份寥寥的通稿,一句“纯属谣言”的判断,并不能从根本上回答人们对真相的渴求,试图淡化处理的心态,在网络围观时代也早已不合时宜。政府要看到这些变化,并作出调整。(付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