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食品安全网站“掷出窗外”单日点击量创下65万次的最高纪录,创始人吴恒接到了食安办“过去聊聊”的通知。5月15日,食安办的工作人员约谈吴恒时表示,希望给予其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但被吴恒拒绝(5月23日《中国青年报》)。
一名在读研究生及其志愿者团队共同创办的纯公益性质食品安全网站火了,他们的举动和反响也迅速引起了当地相关职能部门的关注与重视,这实在是一种顺理成章的结果,更可谓是“良性互动”的表现。然而,透过网言网语显而易见地是,这次媒体爆出的“掷出窗外”网站谢绝政府资金支持意向,获得了显著“好评”与较佳“口碑”。
作为一个民办食品安全网站,能够在其声名鹊起、人气徒涨的时刻,依然坚持于“自力更生、专注公益”的独立性格,确实难能可贵,也值得公众推崇。但是,凡事最需要一分为二地清醒判断,更不要有意无意地制造“道德烤架”——换言之,即便“掷出窗外”接受了政府方面的资金支持,其实也无损于其展示公民责任、维护公共权益的良好形象。
回顾浏览以往的相关报道,可以发现“掷出窗外”网站的内容特点在于:吴恒和他的志愿者团队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通过查阅1000万字的信息,筛选出2000多篇有着明确来源和受害者的食品安全事件,制作出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新闻资料库》。而通过“掷出窗外”运作形式来看,接不接受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对于网站的个性彰显和信息筛选,我觉得是不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直接或巨大影响的。
结合具体参照,国内国外确实也有一些“拒绝一切赞助与广告”的公益性信息发布平台。譬如,有的以杂志形式定期揭示对市场同类商品的随机抽样对比情况,用第一手的直观数据和资料供消费者进行参考判断。倘若“掷出窗外”也是此类形式的公益平台,我当然坚定支持其“谢绝政府资助”的明确表态。而从目前来看,这个颇得“民心”的民办食品安全网站,主要进行的还是收集整理和归类提供已经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为了网站的正常顺畅运转,就算接受一些政府的资助,同样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公众。
别太拔高“掷出窗外”的谢绝政府资助。这样既是乐见政府职能部门对民办公益网站的扶持善意,更是出于对像吴恒那样热心公益人士和团队的积极保护。毕竟,“公而忘私”的精神固然伟大,但有些时候,若能做到“公而顾私”,至少让那些奉献者可以减轻一点个人的压力与负担,又有什么不行和不愿见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