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油条哥”的“良心赢利”是道德的星星之火

时间:2012-05-21 14:58   来源:济南日报

  今年春节过后,来自河北保定的刘洪安在炸油条时,每天坚持用新油,不用一滴复炸油。为让顾客监督,他还挂出“安全用油,杜绝复炸”的大标语,并贴出验证方法,提供“验油勺”,谁有疑问可随时验证。此事在网上迅速引发围观,网友对其做法大加赞赏,昵称其为“良心油条哥”。(5月20日《新京报》)

  刘洪安每天倒掉三斤左右的油,价值15块钱,每月因此损失四五百块钱。对很多人来说,这点钱可能微不足道,但对刘洪安这样的小摊贩来说,却意义重大,它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生存境遇的好坏,事实上也是一道个人道德良知的分水岭。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社会道德体系的坍塌,源自社会群体的一起起具体的生活常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今天你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售卖有毒有害食品,明天他会因为担心被讹诈,而拒绝去搀扶路边摔倒的老人……久之,“易粪相食”就成为一种社会必然,“明哲保身”也演变为一种社会共识。简单点说,如果老实人总是吃亏、良知成为一种负担的话,那么我们的道德就永远没有改善的希望。

  从这个意义上讲,“良心油条哥”的个人善举本身意义有限,而“坚持用新油后,赢利比以前多了近四分之一”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现象。正如刘洪安所说,“我没那么高尚,也没那么好”,他之所以这么做,不是因为他的道德境界比别人高多少,而是在于他比别人更聪明一点,目光更远一点。

  在一个问题食品频现的年代,人们对“良心油条哥”的追捧和支持,不单单是对良心的一种呵护和褒奖,其实更是基于个人利益的理性选择。尤其值得珍视的是,由刘洪安打出“杜绝复炸”的标语,到“买的人多了”,这起事件已经由个体行为上升为一种集体行为,我们的道德观念恰到好处地形成了一次非常良性的互动。由此,我们终于看到了常识和市场力量的久违回归:老实人并不总是吃亏,用良心做事不仅同样可以赚钱,甚至比别人赚得更多。这种民间自发形成的道德秩序和价值观,比之任何道德说教都更有说服力。

  不奢望“良心油条哥”的善举会被广泛复制,但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这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一种看得见的“正能量”。很多时候,改变道德现状,不在于社会大环境如何如何,而在于每个人怎么做。做一个有良心的人,或许就是一把道德的星星之火,假以时日,必将燎原。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