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人刘洪安因卖“良心油条”走红。他在炸油条的时候,每天坚持用新油,为了让顾客监督,他贴出验证方法,提供“验油勺”。虽然成本提高,但他的盈利比没倒油之前多出近四分之一。(5月17日本报A15版)
在对世道仁心的堕落掀起的高调声讨中,把经济作为第一元凶是武断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道德为立国之本,经济为治国之用。常规文化概念中,经济的富足大致与国民的道德水准呈直线关系。但是经济与道德并非全部正相关,有一些人会为金钱而彻底放弃道德标准。
市场经济与道德,一为自律,一为他律,二者属性本为互相排斥。我们的误区在于把高标准的道德等同于道德全部,从而得出市场经济与道德互斥的结论,在实践中我们不应该对市场经济行为主体,提出以超越功利目的为特征的高标准道德要求。
之所以出现道德约束功能退化,还在于我们没有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道德体系。我们的传统文化向来抑制商业文明,商业伦理的建立从来没有在正常的社会空间进行,导致了商业伦理的扭曲乃至畸形,这势必难以派生出合乎道统的市场行为。还有,社会阶层差距过大,以及分配不公,都扭曲了正常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在这种人文大环境下,要求小本微利的“引车卖浆者”能按照正常的乃至高标准的道德原则去经营,难过缘木求鱼。
“油条哥”可以用经济规律解释,当所有的商家都突破道德底线的时候,遵从道德规范的经营反而成为稀缺商品。刘洪安的油条虽然比别人的贵,但是该油条的附加值是放心,所以收益反而增加。在市场逐利倾向对道德构成某种压抑的时期,这种自发的道德反弹,既是市场规律,也符合物极必反的哲学理论。
刘洪安向社会展示了道德的经济价值,他用事实证明了道德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共生。一切经济行为背后均有道德观念和意识起到支配作用,或者说,能实现收益最大化的道德势必成为首选。
谈及“良心哥”,刘洪安说:我没那么高尚,也没那么好。谁都可以这样做。所以应谨慎地对刘洪安进行道德层面的上纲上线。就当前现状,只要允许而且欣然接受用价格来换算道德良知,就是对商业道德最好的保护。刘洪安的良心油条,是市场对其正确的道德选择的常规回馈,这会促使他在以后的经营中一直选择正确的方向。
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刘洪安的后怕,因为他触动了食品行业的神经,可能招致群起而攻。人们相信:绝大多数商家都是好的,因为仁义礼智信的传统道义不会那么轻易地被经济潮汐所涤荡。只是,善良的个人有时会迫于市场压力或恶人的压力而屈服。全社会都应该为这种良善提供效能环境,否则,劣币驱逐良币的结局就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