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油条哥”走红的现实隐喻

时间:2012-05-21 15:00   来源:济南日报

  今年春节过后,来自河北保定的刘洪安在炸油条时,每天坚持用新油,不用一滴复炸油。为让顾客监督,他还挂出“安全用油,杜绝复炸”的大标语,并贴出验证方法,提供“验油勺”,谁有疑问可随时验证。此事在网上迅速引发围观,网友对其做法大加赞赏,昵称其为“良心油条哥”。(5月20日《新京报》)

  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体记者,稍显腼腆的“油条哥”感到“很意外”,不知道自己为何突然“火”了。其实,“油条哥”不过是守住了应该守住的道德底线、遵守了应该遵守的经营之道、赚了应该赚的良心钱。正如“油条哥”所说,“只是做了件让自己心安理得的事儿。”

  “油条哥”“火”了,点燃这把“火”的,其实是已经过度稀缺的良心。多年来,食品领域的安全问题触目惊心,毒奶粉、瘦肉精、毒馒头、毒豆芽、地沟油……一波一波的。轮番轰炸,让人防不胜防。在这种背景下,“出淤泥而不染”的“油条哥”,势必会以“良心”这个“稀缺资源”,撩动社会公众脆弱而又敏感的神经。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一项良心工程,事关民众的切身利益和身体健康。若是其他企业和商家都能像“油条哥”一样,摸着良心赚钱,不唯利是图,不流失最起码的“道德的血液”,公众必然不会如此热捧“油条哥”。正因为道德沸点几乎降至冰点,民众才会把“理应如此”的“良心油条”上升为道德标杆,才会毫不吝啬地把赞誉之词赋予“良心油条哥”。

  个体的觉悟远没有制度可靠。横空出世的“良心油条哥”,固然给当下社会增添了一抹亮色,但却无法担负起拯救企业良知和社会道德的重任。在这个意义上,反思“良心油条哥”走红的现实隐喻,显然比狂热追捧走红的“油条哥”更加重要和紧迫。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