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工作在我国已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但是,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要让社工更体面的工作,从而促进社会工作的全面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制度建设。社会工作不是一项孤立的社会活动,它总是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中运行,并深受制度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极大地提升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但还存在社会工作的功能定位不准、领域边界不清晰、体制与机制平台和作用空间有限以及社会工作角色残缺、实现路径和手段比较单一等问题。
营造文化氛围。社会工作的文化困境主要体现在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偏差与认同不足上。起源于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在我国是一个“舶来品”,公众对其性质、角色和功能普遍不了解。社会工作理念缺乏文化积淀和传承,社会整体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度不高。此外,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单位人”观念依然存在,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尚未形成对社会工作的主动需求,或者在有需求的时候,并不把社会工作作为首选。文化是一种深层的社会结构,它直接影响着每一种职业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声望。我国社会工作面临的文化困境导致了对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激励不足,有时甚至会产生负激励,进而影响到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声望和职业吸引力。
提高人才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是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核心。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社会工作教育恢复重建以来,我国培养了一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但是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仍面临着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人才队伍的数量、质量、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失衡;二是,岗位设置不足,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三是,社会工作专业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根据一些高校对社会工作专业就业信息的统计,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有三个职业前景:一是找不到对口的社会工作岗位就业,被动转行;二是社会工作岗位的薪酬待遇不具竞争力,主动转行;三是初次就业进入社会工作领域,由于缺乏职业晋升与发展通道,离职率高,最终只有少数专业人员坚守在社会工作及其相关领域。
提升教育质量。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基础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有258所高校设置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60所高校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形成了一定层次的专业教育体系。但是,在专业教育上仍存在几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二是专业人才培养层次不够合理;三是培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定位比较模糊,专业性不突出;四是专业理论学习与实务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五是职业道德与伦理价值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六是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师资短缺。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彼此关联、互相制约,其中制度困境和文化困境是最大的障碍。只有突破这些困境,我国的社会工作才能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破解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一方面有赖于我国社会领域改革的整体推进,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推进直接影响到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积极培育社会工作文化氛围,提高社会工作职业声望和吸引力,把优质资源投入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