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大陆观察  >   社会

“螺旋藻变脸”风波呼唤独立第三方介入调查

2012年04月12日 08:44:00  来源:人民网
字号:    

  近日,多家知名品牌的螺旋藻保健食品被爆出重金属含量超标,引发各界强烈关注。而在这场风波中,有媒体报道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公布的两份螺旋藻保健食品报告出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并怀疑第二份报告为企业公关后主管部门放宽标准所致。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一个月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向地方监管部门下发内部通知,通报检出铅、砷超标的13家“不合格”螺旋藻生产企业和内容物欺诈的8家鱼油生产企业名单。3月30日,国家食药监局对外公布的“最新”抽检结果,原先“黑名单”上的13家“不合格”螺旋藻生产企业仅剩1家产品不合格,原先8家内容物欺诈的鱼油产品变为3个为假冒产品、其余产品检查结果未予公布。

  前后不一的这两份调查结果,竟然是自己与自己“打架”,的确让人纳闷。接着传出的生产企业进京公关事件,更加费人猜测。发生这样的结果似乎并不令人意外,毕竟食药局从前就出过类似的事,漏洞补没补好尚待观察。

  不过,就“打架”的抽检结果,还应再说道说道。首先,国家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说:25号和27号通知中列出的“问题产品”仅是“可疑待查的产品”,而非科学检测后的“不合格”。

  国家食药局内部都发了通知,宣称将这些产品列入问题产品,上了黑名单,现在竟说这些只是“可疑待查”产品,而非科学检测后的“不合格”。这种解释实在勉强。难道国家食药局工作就这么马虎,问题都没有搞清楚,没有科学的检测,就将企业产品上了黑名单全国通报?虽然是内部通报,但也是公开通报,否则,媒体也不可能知道详情。既然是通报了,按常理来推测,肯定对问题是有把握,不可能随随便便胡乱发消息。

  其次,国家食药监局第二次抽检结果,螺旋藻保健食品铅含量执行2.0mg/kg的标准。而一个月前,国家食药监局审评专家称应执行0.5mg/kg的标准。国家食药监局保健食品与化妆品监管司副司长张晋京就此解释:国家食药监局对藻类中铅含量的监管标准随剂型的变化而变化,“普通剂型”的铅含量标准为“0.5mg/kg”,而“片剂”等剂型因原料浓缩后易致铅含量升高,故放宽为“2.0mg/kg”。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保健食品国家标准(GB16740)》明确规定:对于重金属铅含量的监管标准,除“固体饮料”(如麦乳精等)和“胶囊”两种剂型适当放宽至“2.0”外,其余剂型一律以“0.5”作为判定标准。而“片剂”既非“固体饮料”,亦非“胶囊”,应以“0.5”作为监管标准。

  笔者以为,国家食药局的解释,漏洞百出,不能令人信服。这些令人难以信服的解释,自然很难摆脱被有关企业公关的嫌疑。当然,猜测归猜测,真相到底如何,还有待相关部门调查。

  山东警方将狗打成了狼,一直解释不清。食药局将不合格产品弄成合格,如果没有独立第三方介入调查,恐怕也解释不清。希望国家更高层面组织独立的调查机构,介入“螺旋藻变脸”事件,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责任编辑:樊玉娇]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