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螺旋藻铅超标的追问

时间:2012-03-31 09:24   来源:广州日报

  3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以螺旋藻为原料保健食品重金属专项监督检查结果。结果显示,3个产品为假冒保健食品,1个产品铅、砷超过限量标准,而之前媒体报道铅超标的绿A牌螺旋藻精片、汤臣倍健牌螺旋藻片和金奥力牌三达紫光螺旋藻片等产品在本次监督检查中结果均未超过国家限量标准。

  新华社记者历时数月调查发现,“绿A”、“汤臣倍健”、“金奥力”等螺旋藻“蓝帽”产品,涉嫌“铅含量超标”,危害人身健康。而现在国家食药监管局则称上述涉嫌铅超标产品合乎标准,无疑让公众一头雾水。作为监管部门,按说国家食药监管局的权威性不容置疑,但记者送检的也是经国家认定的权威检测机构,为何检测结果却一个合格,一个超标?在这背后,到底又掩藏着哪些标准之争、监管的漏洞?

  国家食药监管局表示,以藻类为唯一原料辅以少量辅料组方的产品,其铅指标限量为2.0mg/kg,不以藻类为唯一原料组方的产品,其铅指标限量为0.5mg/kg。正是以此为检测标准,才得出“绿A”、“汤臣倍健”、“金奥力”等铅含量未超标的结论。然而,我国保健食品的通用标准却规定,除胶囊、固体饮料外,一般食品中的重金属铅含量不得超过0.5mg/kg,以藻类和茶类为原料的固体饮料和胶囊产品不得超过2.0mg/kg”。而新华社记者送检的产品为螺旋藻片剂,既不是胶囊也不是固体饮料,其标准究竟该适用哪一种,国家标准没有明确表明,才导致了两种检测标准、两种不同结果的结论。

  怪罪于记者,显然说不过去,毕竟缘起铅含量国家标准的模糊。这也提醒有关部门,制订国家标准应更加细化、清晰,不能给企业留下“钻空子”的余地,也不能以自己的理解来随意解释标准。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公众仍有疑团待解,比如说国家食药监管局2月29日下发的通知显示:“绿A”、“汤臣倍健”、“金奥力”等螺旋藻产品的重金属铅、砷、汞含量均“不合格”,可为何在昨天公布的结果中,那些涉嫌铅超标的品牌却又未超标?

  而假设国家食药监管局的检测结果够权威,“绿A”、“汤臣倍健”、“金奥力”等螺旋藻产品并未铅超标,那么在新华社发文称这些产品涉嫌铅超标后,国家食药监管局并没有及时跟进回应,行政上的拖沓使得企业遭受损失,让企业为此买单,也值得监管部门反思。

  更深层次而言,在螺旋藻铅超标事件背后,暴露的是我们一贯的“重审批,轻监管”的思维。国家食药监管局检测中唯一铅超标的产品是“康特力斯”螺旋藻片,可该产品竟是经审批许可、顶着“蓝帽”认证标志的合格产品。而记者调查发现,在“蓝帽”审批背后,存在着一条从申报企业到中介机构、再到审批部门的利益链条。这种审批乱象一方面是权力寻租的恶果,另一方面也警示监管部门:不能以审批代监管,更不能在审批之后就一劳永逸地放松监管、放任企业。

编辑:樊玉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