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矿工工作时常会带一只小鸟在身边,用以确认矿井内的空气是否安全。如今的欧洲,已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矿井”里的金丝雀,来检验世界经济的空气安全。
欧元的现状呈现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紧张局势。围绕欧元的产生,有两个错误的观点。
一是认为货币联盟基于政治目的,它的存在可以防止法德战争再次爆发。这种观点有失偏颇。美加、美墨也曾有冲突,但现在他们的和平相处并不是通过货币联盟取得的。
二是认为创建欧元目的在于占有南欧国家的巨大市场。这种观点的荒谬在于,一个国家如果以把邻国推入破产深渊为目标,这对其自身建设、繁荣发展并无益处。
欧洲货币秩序的演化是世界应对通货失衡的结果,这种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可。事实上,在世界仍依赖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大背景下,这种探索仍在继续。
上世纪末,在时任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的主持下,欧洲央行委员会为货币联盟的出台制定计划,其间两个潜在问题成为焦点。
第一,欧洲央行委员会限定了货币联盟成员的财政纪律,明确讨论了规范资本市场贷款行为议题,并制定一系列相关规则。但之后的事实证明,其作用并不明显。
第二,在计划的原始版本中,欧洲央行还享有全面监管权力,但遭到德国联邦银行和现有监管机构的强力反对。
尽管存在质疑与反对,欧元依然向着更加稳健的方向发展。现在的问题是,限制财政自主权和加强银行监管将影响欧洲政治进程,因为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国家主权和民主选择的约束。
财政预算是政治冲突的核心。欧盟不同于其他国家政府,从“欧洲生产”中获利并不多。根据欧委会制定的预算案,欧盟财政预算仅相当于欧盟国内生产总值的1%。银行监管与“最后贷款人”制度紧密相关,需要高额金融成本。这不仅是对财政能力缺乏可持续性的欧盟的挑战,同时也需要得到成员国政府和议会的支持。
毫无疑问,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货币联盟计划上签字的许多欧洲政治人物不会想到,在随后的10年,跨境银行和货币活动会激增。金融化的激增事实上是欧洲一体化推动的结果,它涉及到欧洲及其新的超级银行。这也为美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废弃给出了最为充分的原因。
所谓银行联盟,一方面有利于强化监管,另一方面具有解决银行危机的财政能力,是货币联盟的必要延伸。塞浦路斯案例说明,救助某个国家银行时是多么艰难。
“欧元故事”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经验:大金融对财政稳定是个威胁;财政可持续性终究需要政治协商。欧洲人正在开始努力克服这些难题。 (哈罗德·詹姆斯 作者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欧洲研究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