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妤犵儑鎷�4闁哄牞鎷�23闁哄喛鎷� 闁哄嫮鍠愬﹢锟�濞戞搫鎷� 闁告劖绮屽锟�濞戞搫鎷�闁哄牞鎷�鐎点倧鎷�闁稿骏鎷�

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大陆观察

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在行动系列报道之一:黄土地上唱新歌——革命老区陕北延川脱贫攻坚见闻

2016年10月13日 14:28:51  来源:地区经济司
字号:    

  前5眼井最深的打到540米都没有出水,打井队的人都不愿意干活了,但刘海燕还在坚持。2015年,倔强的刘海燕花了两万多元请了专业人士做物理探测,最终在山顶选定了位置,用更为专业的水钻开始打第6眼井。

  然而,打到240米仍没有出水,刘海燕走到井口边,于是便有了那个令她终生难忘的悲伤镜头。“当时我脑子一篇空白,心想:这下完了!”为打这眼井,地也征了,树也砍了,工钱还没付。

  “那时候,真的不想再打了。”刘海燕说,“可是嘴上说不打吧,还不中!过了段时间我还不死心。”

  怀着全村人的期待,刘海燕决定再试一次,“下多大气力也得打出来!”2015年11月20日,水打上来了。据打井的人回忆,那一刻,刘海燕高兴得像个小姑娘。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下着大雪,打井的人告诉我,打出水了,我激动地跑到井边,水冒的四处都是,我的鞋都湿了。”刘海燕说。

  曾经骑毛驴上的山路通了汽车

  坐车去乡政府办事必须绕道天津、北京,这是两年前前干涧村民“出山”的常态,当然,还有一条路——翻山。

  故事还要从36年前讲起。1980年,前干涧村的小伙子闫长富与龙门村的姑娘刘海燕举行订婚仪式。姑娘和母亲骑着毛驴翻山越岭,路太颠簸,坐垫被颠下山去;前干涧太穷,母亲心中担忧。

  “您把姑娘嫁给我,我们将来给您把道儿修通!”年轻的闫长富对未来的丈母娘许下诺言。1983年,闫、刘二人结婚后走出前干涧,来到相邻的天津蓟州打工,丈夫精明、妻子能干,两人很快赚到了钱,做起了买卖,有了加油站。

  养大了孩子,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刘海燕心中似乎总有些什么放不下。一天晚上,她忽然对丈夫说:“你还记不记得当年的诺言?”闫长富一愣,说:“当然,那是我的家。”

  于是,当上村主任的刘海燕,在打井的同时开始修路。她把自己家的钩机、铲车等等全部推到了工地上,又自己垫资200多万元,“先把活干起来再说”。

  修路得砍掉不少村民家里的树,一些人心生抱怨,刘海燕和村里的干部表示,被占地砍树的,村干部家里的地和树任其挑选!看见日益铺平的道路,渐渐地,刘海燕赢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有的人还主动捐了款。

  开工后,刘海燕几乎天天在工地盯着,经过一年半的“灰头土脸”,长6公里、宽7米的前龙路(前干涧到龙门)建成通车了,在三界碑上看,这条路宛如一条白龙腾飞在山间。

[责任编辑:韩静]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