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大陆观察

京华时报:医务人才评价不能止于标准的制定

2016年10月13日 10:11:30  来源:京华时报
字号:    

  原标题:医务人才评价不能止于标准的制定

  降低论文在医生能力评价中的比重,这是对医生能力考核本质的回归。但一旦不能设置合理的考核标准,拿捏不好考核尺度,就可能坠入“关公战秦琼”的困惑。

  10月12日,国家卫计委、食药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其中特别指出将在医疗卫生健康领域实行人才分类评价标准。据报道,新的人才评价体系,或将直接改变以往论文在临床医生中占比过重的情况,将更看重医生对病人的治疗、防治效果。

  对众多忙碌在临床一线的白衣天使们来说,这显然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至少能让众多致力于踏踏实实看病的医生,感受到更多希望,也能让患者得到更多“接地气”“有效果”的服务。

  其实,对医生群体的论文要求,早已饱受诟病,废止之声日渐强烈,有关部门虽多次做出“弱化论文”的表态,但却一直未能真正较好落地。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将论文作为衡量医生能力的尺子,虽然有很多问题,但究竟什么标准更合理,却也难有统一的意见。

  我们知道,现代医学越分越细,不同专业之间,有着泾渭分明的特点,如何衡量这些人的能力呢?这就如同鉴别一个跳马冠军与跳远冠军谁更优秀一样,中间有太多不能类比的内容。但对医院管理而言,在很多时候又非常需要为这些分属不同专业的人员排排队,以建立必要的人才梯次以及报酬体系。在这样的情况下,论文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却又具有一定共性的指标,至少具有各方都不便反对的性质,从而顺利“上位”,长期扮演着较重要的参考角色。

  不仅如此,以论文为标尺,还颇能显示出评价的客观公正。因为论文有公开的发表路径,而且多由单位外的“第三方”机构运作,对于大多数医生都无明显的亲疏倾向,仿佛天然有一种远离偏袒和内部交易的属性。通过论文来衡量医务工作者,至少也能回避当事人对评价过程的质疑。

  但是,即便有再多的“优点”,也不能掩盖对医生群体评价僵化、单一的真实现状——人才毕竟是多样的,怎么可以在一种标杆下分出高下。特别是在医学领域,撰写论文固然能体现出某些创新与探索的能力,但对医生更本质的工作——看病和预防方面的能力评价,却显得有些苍白。特别是,在我国论文发表标准混乱、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再拿论文说事,已显得难以服众。

  所以,降低论文在医生能力评价中的比重,加大对其治病、防病能力的考核,这是对医生能力考核本质的回归。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看到所谓看病与防病能力考核,依然存在很多变数。例如,考核一个医生的治病能力,是考核其治疗疾病花费的时间短,还是耗费的医疗资源少;是患者的主观感受好,还是同行的专业评价高。一旦不能设置合理的考核标准,拿捏不好考核尺度,就可能坠入“关公战秦琼”的困惑。

  韩愈曾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感叹的,就是识别、评价人才的艰难。各行各业的论文考核之所以出现,其本质就是用人单位期待用一些程序化的标准,来对抗人员评价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医学领域的人才评价,如果不能跳出这样的思维,会不会在弱化论文的同时,出现一些新的僵化的标准,真还是未可知的。

[责任编辑:韩静]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