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银监会披露,截至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1.8万亿元,同比增长35.7%,比年初增加3222亿元,已达去年全年增量的1.25倍;不良贷款率1.82%,较年初上升0.22个百分点。银行业不良贷款已连续反弹14个季度,并未出现所谓的二季度拐点(8月7日《广州日报》)。
银行不良贷款整体大幅上升问题,确实值得警惕:一方面,不仅名义上的不良贷款大幅反弹,已接近我国银行业风险2%警戒线,还有银行关注类贷款基数已垒得相当高,未来不良贷款增长压力加大。截至2季度末,银行金融机构关注类贷款余额达4.18万亿元,同比增长33.02%;较年初增加6081亿元,为去年同期新增额的2.66倍。关注类贷款率4.32%,较年初上升0.34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是指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因素的贷款。通俗地说,关注类贷款实质是不良贷款的“后备大军”,有不少贷款会潜在地转化为不良贷款。而如果加上银行迫于考核压力将一些到期贷款通过“展期”人为强行压下来或被企业通过“借新还旧”或“过桥贷款”方式掩盖信贷资产变差事实,银行实际不良贷款可能会比现在更高。另一方面,由于不良贷款上升,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逐渐下降,这对银行利润冲抵坏账产生不利影响;且随着利率市场化临近及今年两次降息,银行利润水平下降,也反过来影响银行风险拨备水平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有下降之虞。据资料,截至6月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已从2014年初的273.66%下降171.76%,降幅近27.5%。银行金融机构利润增速约2%,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1%,中小商业银行为5%-10%;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实现净利润1.1万亿元,增速同比下降13.03个百分点。
尽管银行不良贷款反弹是中国经济整体趋势下行产生的“副产品”,是预料之事,不值得大惊小怪。但现在最让人担忧的是,在不良贷款大幅反弹形势下,会让银行企业彼此之间陷入“囚徒困境”怪圈,即双方产生互不信任、互不配合的离心离德信贷倾向,相互之间为确保信贷安全和获取信贷资金而采取一种“挖墙角”式的相互损害的利益博弈行为,进而恶化银企关系和整个信贷生态环境形成。从银行方面看,会产生信贷恐慌情绪或信贷心里阴影,即借贷、畏贷行为,对信贷更加谨慎和更注重企业身份,会实施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对企业抽贷、断贷、压贷等信贷行为,这样就会更加剧企业信贷危机,使实体经济陷入更大信贷风险漩涡中。从企业方面看,会产生担忧情绪,即怕银行催逼偿还贷款之后,就不守信用变卦停止给企业贷款,使银行告贷无门和陷入经营困局,为此会诱发不少企业对到期贷款故意不偿还,导致信用违约,从而加速银行不良信贷资产上升,导致银企关系对立,更加恶化企业信贷环境。
如果这种“囚徒困境”效应一旦产生,对银行和实体经济来说,都将是一场空前性灾难。从近看,会加剧银行信贷资源向大型国有垄断企业倾向,会加剧企业“两极分化”,即大型国有垄断企业信贷资金供给充裕,获得更多社会垄断利益;中小微企业信贷供给捉襟见肘,经营陷入更加困难局面,前几年中南沿海中小微制造企业资金断链、关门跑路潮有可能再次重演,这对中国实体经济无疑将是致命打击。同时,银行会陷入“既是害人者又是受害者”的尴尬角色,因为企业为自保,会把信用观念抛置脑后,故意拖欠银行贷款不还,会造成整个银行信用体系坍塌,导致银行大面积不良贷款反弹。从远看,由于银行信贷资源过多流向国有大型垄断企业,不仅对民营企业生存发展不利,使民营企业始终处于弱小地位,而且也不利于中国产业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更不利于推进国有企业改制改革,国有垄断企业“大而不倒”形成的经营弊端无法得到及时根除。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推行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资金需求量巨大,而“双创”多以个体私营业为主,远不符合银行按“企业性质、资产规模、所属行业和项目情况”等审贷条件要求,会使中小微企业贷款有“难于上青天”之感。据相关资料,我国小微企业现有资金缺口22万亿元未能通过有效融资渠道解决,全国95%的小微企业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如果银行贷款恐慌情绪不“根除”,“囚徒困境”效应日益扩散,则“双创”无疑会沦为“悲惨”结局。
显然,不良贷款“双升”是“三期叠加”背景下,实体经济运行过程中突出矛盾在银行业体现,也是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现象。无论如何,银行应对此有科学认识,冷静对待,辩证把握支持实体经济与防范金融风险关系,不能因为不良贷款“双升”就形成贷款恐慌情绪;相反越是这个特殊时期,越要坚定服务实体经济信心,因为如果实体经济不好,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绝无改善可能。同时,政府及监管职能部门也应对商业进行信贷投向进行引导,并采取优惠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信心。
此外,在银行剥离不良信贷资产中给予更多灵活性政策,比如探索开展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鼓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非银行机构不良资产优先偿还银行贷款和盘活企业资产等政策措施,阻止银行信贷资产进一步恶化,从根本上打破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囚徒困境”。(莫开伟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