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劳动力短缺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14-06-18 15:05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最近几年,每逢春节后,各地工厂企业触目惊心的缺工现象总是占据各大媒体显要位置。去年11月,笔者曾在上海市中心一条长约1000米的街道上,数了数其中一边橱窗中的招聘信息,招工150人左右。时隔半年,发现很多招聘信息还挂在那里。

  上周末,笔者到江苏江阴乡下一家工厂帮四川亲戚订购一台机器。在和工厂老板聊天时,我特意问她,是否缺工?招工难不难?她很肯定地说:不缺工。原因很简单,她的工厂效益还行,所开出的工资待遇自然要高一些,只要想招工,不愁没有人。不过有些工厂确实招不到人,原因要么是工资太低,要么是不讲诚信,经常拖欠工人工资。

  她还把上海和她们当地的收入和开支做了对比:同时开出5000元月薪,江阴更吸引人,原因很简单,江阴乡下她提供的住房,一年只需2000元房租,而上海市区一个月的住房交通,起码要花2000元,每个月还能剩多少?上海街头普通饭店招聘大厨,开出的月薪为五六千元,而我的堂弟在四川“农家乐”做大厨,月薪达到5000元。对一个西部的大厨来说,上海已经没有吸引力。

  不管人口红利是否已经消失,一些不经意间的变化已经发生。

  首先,通过劳动力供给减少的倒逼,劳工权益获得极大改善。我国劳动力供给的最高峰时期,也是我国劳资纠纷最严重的时候。劳工法律权利弱势、政府部门执法不力都是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是劳动力严重过剩。当年,很多待遇很差的工厂门口都排着长长的求工队伍,你不干,外面还有很多人等着呢。工人连用脚投票的资格都没有。工人工资因此被压得很低,增长极其缓慢。

  但随着很多用工领域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形势逆转,不管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都出现了资方请求工人到厂工作的现象,待遇不得不提高,福利不得不有所完善,否则只好关门。困扰中国社会多年,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劳资纠纷,得到很大缓解。

  不过也要注意,目前由劳动力短缺倒逼的劳工权益保障的改善,还是低水平的,一旦劳资双方达到新的平衡,权益保障必定面临新的问题。

  其次,任何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放缓之际,最担心的是失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决策层当时最担心的就是2000多万农民工失业返乡可能带来的社会政治影响。目前中国经济出现明显放缓迹象,但恰恰遇到劳动力供给明显减少,经济放缓的社会与政治压力得以缓释。借助这个机会来完成什么事业,必须慎重选择,以免错失良机。

  再次,人口流动方向正在发生逆转。以上海为例,据《劳动报》2013年7月报道,上海每年新增人口达到60万~70万人,其中70%为农民工,但是今年2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海市新增常住人口为29.77万人,人口增长速度大为放缓。

  外来人口增长放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全国性的新增劳动力减少,二是上海包括整个东部,能够给“低端劳动力”提供的薪酬水平与工作机会,与全国很多地方甚至西部相比,已经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这将很大程度上改变人口流向,一些多年的痼疾,比如东部城市为外来人口提供住房和子女教育的压力、全国性的春运难题,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社会管理和服务成本将有所下降。

  第四,“低端劳动力”的减少,短时间内可能抬高本地居民的生活成本。在一些讨论中,为了控制城市规模,往往有利用政策手段,变相强迫“低端劳动力”离开的声音。殊不知再高端的城市,也需要大量“低端劳动力”比如厨师、服务员、快递员、收银员等存在,这些“低端劳动力”严重缺工时,要么提高工资,要么降低服务水准。

  提高工资的成本很快会转嫁到被服务对象身上,导致居民生活成本水涨船高。最近几年,居民房屋装修的人工费用大幅上升,即是生活成本上升的预演,相信接下来很快会蔓延到其他行业;服务水准的下降是相对的,体现在餐饮业上,至少东部城市的大饭店聪明帅气年轻漂亮的男女服务员越来越少;同样档次的饭店,中西部中小城市厨师的烹饪水准不亚于甚至已经超过东部大城市。

  如今劳动力短缺的确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很快会有一些新的难题出现。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