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满屏都说柳艳兵。这位在高考途中勇斗歹徒的夺刀少年,社会大众有口皆碑,很自然,也很应该。
然而昨天,一条经媒体深挖猛掘出来的新闻,却意想不到地遭到了群起拍砖。消息说,柳艳兵的曾祖父是革命烈士,祖父是优秀共产党员,他的身上流着革命烈士的血,属于红色基因。新闻不厌其烦地出示了在柳艳兵家中找到的一份革命烈士证明书,以示柳艳兵的红色基因如假包换般,铁证如山。
曾祖父作为父亲的父亲的父亲,与少年柳艳兵整整隔了三代的血缘关系,这位可能在柳艳兵从出生起就没见过的先人,当年故事今天被媒体翻来说事,显然不是想表达言传身教的作用的,而是想通过血统关系的梳理,寻找柳艳兵能够成为夺刀英雄的基因。这种为英雄寻根刨祖的挖掘,实际上在寻找少年英雄与血统传承关系的过程中,将人们记忆犹新的“龙生龙凤生凤”的基因,一并传承得淋漓尽致,因而这条新闻的传播,不仅未能为少年英雄的形象添太多的光彩,反而令社会大众对这样的舆论腔调持反感和厌恶情绪。
相较于昨天还躺在病床上的柳艳兵“我们做得并不多,但社会各界给了我们太多”的谦逊与纯真的表达,舆论中关于柳艳兵红色基因的宣传,显然是决计要往至高至大至上的层面去贴金的。这让向来既不吝啬赞美、又不遮掩情绪的网民,在与媒体异口同声的高调夸赞节骨眼上,突然有一种如鲠在喉的哑然感觉,人们忽然疑惑,敢情在某些媒体的口中,夺刀少年众口夸赞的英雄壮举,原来是与我们平常人等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原来他青春年少的高大上,是由他红色血统所注定的?媒体究竟是想表达少年英雄与众不同的血脉,还是想将这样的壮举与我等芸芸众生区别开来?
我相信这些媒体的宣传导向,本意并不在此。红色基因作为一种传承的激励,这个词,与出身论和血缘论,其实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但媒体此番将夺刀少年与他的家庭背景联系起来,直接冠以红色基因的血统关系,却客观上将一个青春少年的壮举,归为了龙生龙的必然关系,一不小心跌进了唯心论和血统论的窠臼,也将出生背景的优越感,用狭隘的理念传导给了社会大众,直接将平民众生划出了分享英雄精神、平等赞美英雄、接受能量传递的界限之外。这种添彩不成反添堵的宣传腔,实际上反落了个弄巧成拙的效果。
现代传播方式的好处在于,诸如柳艳兵夺刀斗歹徒的新闻,传播速度更直接,传播效果更具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人们几乎不需要通过别人的口径来左右自己的判断。但是,一些习惯了引导与引领的传统舆论,显然不愿在新的媒介形态中放过每一次代表权威的声音,也不愿放过每一个自认为可以让英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的细节。这种本意,本来无可厚非。但这种穷尽精神本质的总结方式,却很容易因为过度挖掘而落入无限拔高的泥潭,好端端的真心英雄,容易沦为舆论机器所造的神,本来质朴的人物形象,也会因为用力过猛的塑造而生生地与民众拉开了距离,社会因为英雄人物的被仰视,往往滑向了视觉失真。
此次民众反感某些媒体对夺刀少年的过度挖掘,与柳艳兵这个少年英雄在自己心目中既成的高大上形象没有关系,而是事关这个少年英雄,被某些媒体宣传所硬生生拉开的与自己的平民距离。
中国历史上很多英雄事迹英雄人物,后来遭到民众的质疑与非议,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人们对这个人物本身有偏见或者有意见,而是对舆论托得太高太大太上,太与自己有距离感,因而心存反感。人们这次对某些媒体拍砖,既是坚持自己对这个朴素少年的朴素情感,也是对这个少年英雄质朴、真实形象的由衷呵护。
让柳艳兵这个质朴的形象,自然地保持年少的青涩与纯真,比人为的镀金更真实,更有力。无论是拼命总结的拔高,还是血统基因的寻找,都是对夺刀少年和社会大众情感的集体伤害。
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