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楼市的波动,“松绑救市”的呼声再起。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首次,以往每有楼市的风吹草动,便有“刚需”的不绝于耳。而在中央力倡“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对楼市进行理性审视,是非常有必要的。
房地产业应归类于什么属性?首先属于市场化类别。那么,作为市场行为中的任何投入,都是风险与收益并存,都应由介入者自己埋单,断不能由他人来替代。楼市涨跌是市场中的商业行为,没有人可以只赚不陪,岂能赚钱了就“偷着乐”,赔钱了就叫苦“喊救命”?
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具有内在的促进与约束机制。近些年来,对房地产业的倚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民经济增长,但也造成了房价累计涨幅巨大、资金过度集聚、社会消费潜力透支等问题,反过来加速了宏观经济金融运行风险。房地产投资与消费持续扩大的同时,制造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这对于中国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是有害无益的。从这一角度说,此次的楼市趋冷,对中国的发展并非全是坏事。
楼市所连接的另一个重要支点,便是一些地方的“土地财政”。地方政府的财政本应与本地区的整体发展相联系,这样才能促使地方政府发掘区域优势,营造良好的企业投资和成长氛围,不断促进本地区各方面的发展。但现在一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将主要精力和财政收入重心都转向了既简单省事又来钱快的“卖地”上面。每次楼市遇冷,鼓噪要“救市”的人里面,总有一些地方官员。某种意义上,“救市”就是救己。从这个角度上说,楼市趋冷可以成为“土地财政”终结的契机,并由此倒逼一些地方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地区发展的服务和管理上来。
面对“救市”喧嚣,大部分网民持反对观点,认为房价并没有触底,呼吁“让降价来得更猛烈些”。而一些认同“救市”的评论者则认为,地方救市或许是一种趋势,但不宜过分期望地方救市的效果,虽然“分类调控”的政策让地方有可能适度救市,但中央也不会完全放任,肯定会有一定的管控。毕竟,“救市”是为了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解决人们的居住需求,而不是单纯维护高房价、拯救开发商。
简而言之,一个健康的房地产市场必须实现与居民需求、经济增速的协调发展。在房产领域准入机制建立、多元化住房格局形成、民间投资渠道更加畅通的前提下,通过纠正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通过产业调整,让更多的资金返回到实体经济中,实现楼市价格的合理回归,让百姓离“住房梦”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