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效的巡逻防控网络,是构建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的核心环节,是我国警务机制和模式的重大调整和改革。全面强化巡逻防控,通过屯警于街头,快速处置各类状况,可以有效震慑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安全感和人民群众满意度。
公安部日前部署全国公安机关进一步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公安部要求,各地公安机关提高见警率和管事率,最大限度将警力摆上街面,实行武装巡逻、动中备勤的常态化。各地公安机关将重点加强对各地车站、码头、机场、地铁的防范控制。
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治安形势总体上稳定,但仍处于刑事犯罪高发期。近期发生的昆明“3·01”暴力恐怖袭击和长沙街头砍人事件,更是凸显了建立有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必要性。只有如此,才能切实提升公安机关的动态管控和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挤压违法犯罪活动空间。建立新型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并不仅是针对我国社会治安形势的短期需要,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期制度安排。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公安部日前的有关部署,也是对《决定》要求的落实。
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一项安民工程,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实现这一防控体系的重要手段就是,建立全时空巡逻防控网络。这一新型警务模式的重要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将警力摆上街面,让警力围着警情转,民警围着群众转。“警力摆上街面”,就是要把最强的警力、最好的装备,用在民众最需要的地方。同时,把警力摆在街面上,是健全应急指挥机制、完善应急处突工作的基础。警力下沉,有利于随时接受群众报警求助,快速应对处置各类突发案事件。警力下沉将对公然行凶、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暴力犯罪分子,产生强大震慑。在公共场所发生严重暴力事件时,“街面上”的武装警力可以做到快速反应、高效处置,把暴力分子的危害降到最低,最大程度地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近日,在广州、成都人流密集场所,相继发生人群恐慌奔逃事件。少数不法分子刻意编造不实信息,制造恐怖气氛,加剧事态升温,引起街面秩序混乱,造成社会恶劣影响。公安机关事后调查发现,这些恐慌事件发生时,现场并未发生任何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在这些奔逃事件中,恐慌由谣言引发,在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迅速蔓延。本来可以凝聚起强大力量的人群,却被一个传言吓得如羊群般溃逃。这种恐慌的背后是焦虑与不安。如何消除公众心里的焦虑和不安?需要公安特警经常性地出现在车站、地铁、繁华街区等人员密集部位。公众不仅需要有困难时能找到民警,也需要平时就能看见民警。在人流量大、人员复杂的地区,群众见到民警执勤心里会感觉踏实。长此以往,这种“踏实”固化的过程,也是公众安全感不断增强的过程。
最大限度将警力摆上街面,提高见警率和管事率,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而不断增加的安全感,反过来可以不断强化普通公众面对突发事件的定力。这种定力既来自安全感的积累,也来自公众对正义的力量就在身边的信心。这种定力,可以让公众不再自乱阵脚,让人多成为优势,而不是劣势。这种定力,可以让暴徒即使手握利器,也感觉自己不过是只过街的老鼠。
最大限度将警力摆上街面,还有利于促进公安机关转变工作作风,提高维护社会治安和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工作效率。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实行警务巡逻常态化的过程中,无疑将面对基层警力不足的困难。这就需要机关民警参加巡逻,实现警力下沉。随着警力在一线执法比例的提高,公安机关的工作效率和作风都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建立高效的巡逻防控网络,是构建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的核心环节,是我国警务机制和模式的重大调整和改革。全面强化巡逻防控,通过屯警于街头,快速处置各类状况,可以有效震慑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安全感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樊大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