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多家媒体报道,2013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分别发布。著名“海归”科学家施一公当选2013年中科院新增选院士,这一消息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施一公成为中科院院士”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是因为他在2011年参选院士的同时,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向院士评选制度开炮。他在文章中讨论中国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矛头直指科研基金管理中各种“潜规则”,希望院士评选制度更为规范、理性、科学、专业化、去官僚化。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一种科学性格、科学思维,因为只有有了这种率真直言才能抛弃老好人主义、摆脱长官意志,让科研回归到专业和客观本位,也才容易出成果。
遗憾的是,施一公当时成了焦点人物,原因很简单,他太有个性,所以“入选最后又落选”,诸多网友认为这是评选方在打击报复。虽然中科院负责人否认了这种说法,但网友却不认同。所以,他今天终于荣膺院士称号,这应该就是中国院士评选制度改革已经在积极实施和启动的最直接的信号了。只有评选制度更为科学、更为宽容、更有胸襟、更为开放,更多“施一公”才能得到接纳和包容。
同时,其他院士也应该多一些施一公这样的直言精神、求是作风,特别是在涉及公共利益的时候,请将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将国家需要和科学需要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斤斤计较,畏手畏脚,不敢说话,不敢直言,甚至沦为特殊利益集团的“金喇叭”,成为急功近利的吹鼓手。(耿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