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退休,退掉的应是“学术特权”

时间:2013-11-20 10:24   来源:半月谈网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里,“改革”二字出现了137次。而改革字眼的每一次出现,都会让一些人脊背发凉。因为,此轮改革绝非虚晃一枪,而是真刀实枪,刀刀见血。每一项改革都有具体的指向,都有被改革的对象,都涉及权力格局的调整和既得利益的再分配。其中,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的即将实行,就是动了一部分人的奶酪。

  这不,决定刚一出台,在院士中就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争议: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就支持和拥护这个规定,他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说,年龄大的院士一般不会在科研第一线,跟不上最新的科研发展,院士实行退休制合情合理。而反对者则称,院士是荣誉称号,不是岗位,不存在退休问题。何祚庥院士也说,虽然他已成为年过80岁的资深院士,但依然在从事科研工作,在单位上班,“那这样的院士是不是也要退休呢?”

  孰是孰非,两种观点似乎都有道理。真理不辨不明。深入推进改革,就必须厘清问题的本质,回归事物的真相。

  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且为终身荣誉,享有崇高的社会声望。这些年来,院士制度的实行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都是看得着的事实。但问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院士这顶无尚的“荣誉”变得有点不再单纯,在权力与利益的侵蚀与诱惑下,呈现出一定的异化现象。具体表现为:

  一是与职务挂钩。一旦当选院士,这主任、那院长的职务头衔也随之而来,在申请科研项目、分配科研资源、评比学术奖项上拥有更大的学术支配权,掌握更大的话语权;二是可以享受优厚的待遇。我国不少省份规定,院士在组建实验室、申请科研经费等方面享受优先权,在生活补助、医疗保健等方面甚至享受副省级待遇;三是可以给所供职的单位机构带来更大的好处。有了院士的单位,只要在项目申报上将院士大名列入,便意味着成功了大半,至于院士们还能不能继续搞科研,已不是考虑的重点。

  当一切演化成实实在在的利益时,院士二字已经不仅仅是荣誉那么简单。于是,有关院士的种种议论也就不足为奇。例如,极个别院士以权谋私,垄断大量科研项目及经费,拉帮结伙,甚至用学霸作风打压后起之秀,排斥其他科研团队,严重干扰了科技工作的健康发展;为追名逐利,一些人不惜血本进行“公关”,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张曙光的“花钱评院士”就是最好的例证;还有一些院士被一些部门和机构绑架,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为一些利益集团背书,四处走穴出席一些鉴定会、论证会。

  角色与定位的异化,学术本位的偏离,最终让院士荣誉受到损害。

  院士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社会上不正之风在科技界的反映。要根治这种不正之风,必须正本清源。那就是,取消院士的各项学术特权,让院士切实回归学术头衔和学术荣誉。我想,如果院士不再与利益、特权挂钩,只是高尚的荣誉而已,那谁愿意退休就退休,谁有能力搞科研就继续搞科研,年龄问题、终身制问题都不再是大家关心的核心所在。(孙爱东)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