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大陆观察

重奖院士不如培植创新土壤

2013年11月19日 10:58:00  来源:京华时报
字号:    

  不惜重金与成本搭建“梧桐树”,力图引来院士“金凤凰”,固然表明一些地方对高端人才的渴慕、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然而,初衷虽好却值得商榷,其效果如何也要打个问号。

  “对新进入中国工程设计百强的企业,有人才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奖励企业1000万元发展基金”,日前,武汉将出台的这项扶持政策引发了争议。

  电影《天下无贼》中黎叔有句名言: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在很多地方和单位眼里,处于科研人才金字塔顶端的两院院士,自然是无比珍贵。其实,不只是武汉重奖院士的“孵化”企业,一直以来,引进或培养一名院士奖励1亿元、对院士落实副省级待遇等消息也时有耳闻。不惜重金与成本搭建“梧桐树”,力图引来院士“金凤凰”,固然表明一些地方对高端人才的渴慕、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然而,初衷虽好却值得商榷,其效果如何也要打个问号。重奖之下,真能培养出院士吗?

  翻开科技史,从牛顿、爱迪生到爱因斯坦、乔布斯,这些领军人才,都不是因为重奖而诞生。他们的脱颖而出,除了个人的不懈努力,还在于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土壤的强力托举。如果说院士是创新之树结出的硕果,那么没有创新氛围的呵护、没有创新土壤的滋养,无疑就成了无源之水。政府扶持产业发展,有决心和力度当然好,但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把力气用在对的地方。

  公共资金是宝贵的,要使其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最大效益,还是应该瞄准创新的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基础性服务工作,尤其是对一些有潜力的企业在政策、资金方面加大扶助,而不是仅仅把目光锁定在几个院士的光环之下。再者,目前院士评选还存在“贿选”疑云、院士管理也存在一些弊端,若不问其真实科研含金量,而以千万元重奖,很可能诱发“走捷径”者,其效果更会大打折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就提醒人们,未来的创新之路,需要告别功利化的院士情结,清除院士制度积弊。

  更重要的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改革语境下,再也不能管得过细,而应把主要精力用于打造制度平台、优化公共服务、营造创新环境等方面。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谋划的,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只有让市场和企业携手,在科技创新上“唱双簧”,创造活力才能真正激发出来,创新人才和成果也才会不断涌现。(陆文江)

[责任编辑:张洁]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