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陪酒人死亡的副省级干部是谁?

时间:2013-11-12 09:47   来源:京华时报

  最近,黑龙江省对外公布了作风建设的成效,在严肃查处547起顶风违纪案例、通报424人的答卷中,一名因喝酒致陪酒人死亡的副省级干部,被给予留党察看一年、行政降级的处分,引来了众人围观。

  一般人看到这条新闻,第一反应肯定是:这副省级干部是谁?可把这通报翻个底儿掉。我们愣是看不到一个姓名,非但如此,547起案例、427人通报,一组组看似战果丰硕的数字扫过之后,这些案子究竟如何?这些人又干了什么?无从知晓。

  这倒并非是苛责当地,留党察看、行政降级,都可谓极其严厉的惩戒措施。据了解,这一处分在黑龙江官场引发了强烈触动,不少干部都感到了空前的压力。当地转变作风的力度和决心无疑是有的,并且还不小。

  然而,体系内部的震撼,并不意味着在民间能够收到同样的效果。这些年,类似“某某干部”、“××领导”的“保密新闻”屡见不鲜。对人对事,表扬要具体、批评要抽象成了心照不宣的处事原则。这在一般工作场合或许还适用,但对违法乱纪的官员还来这种“网开一面”,则有些过于谨慎和不负责任。遮遮掩掩,一来让一些干部萌生侥幸心理,二来让公众觉得诚意不够。更进一步说,细节上的“精雕细琢”,甚至会让本该赢取赞颂的工作付诸东流。名字都不提,谁知道查处惩治落到实处了没有?免职又复出、带病还提拔的现象,无不暴露了透明度不足、监督不到位的危害和弊病。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资讯高度爆炸的今天,公众对事关公权力的知情意识日益高涨,不拖延、不隐藏、不糊弄必不可少。既然是搞作风建设,那么就应该彻底放下包袱。人都已经处分了,隐去名讳的遮遮掩掩,究竟又能收到什么效果呢?这么多双眼睛盯着,“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又谈何容易?息事宁人的低调掩饰,换来的往往是排山倒海的围观,这岂不弄巧成拙?此种情况之下,呼应公众的诉求,学会和公众沟通,是各级干部都应注意的重大课题。

  更何况,用“某某”来当作遮羞布,最终会伤害到谁的公信力不言而喻,这样既不聪明更不利健康。所以与其掩饰,倒不如拉到太阳底下消消毒、除除湿,把腠理之疾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恐怕才是最得民心的办法。(逄自立 原题:“某某干部”不妨曝曝光)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