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束缚医生的“枷锁”

时间:2013-08-30 14:21   来源:人民日报

  医生多点执业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将让医生从“单位人”变为“行业人”,最大限度地解放医疗生产力

  最近,广东深圳拟出台医师多点执业新政策:一是已在深圳注册的医师申请多点执业,只要在指定网站备案即可,无需医疗机构批准,也不必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批;二是在深圳市范围内,医师多点执业不受执业地点数量的限制。消息一出,引起社会各界热议。

  在我国,医生流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根据《执业医师法》规定,医生必须同时拥有“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方可合法行医。也就是说,每位医生都隶属于某家医疗机构,不能“脚踏两只船”。从严格意义上说,只要离开注册地点,即便是在医院大门口抢救病人,也属于非法行医,更不要说是在火车上、马路上救人了。这种将医生绑定在一家医疗机构的做法,世界罕见。

  尽管我国严格限制医生多点执业,但医生的“走穴”活动从未停止过。多年来,北京等大城市活跃着一批“飞行医生”。每到周末,他们就以会诊的名义,飞到各地做手术,以此赚取“外快”,其收入远远超过工资。实际上,这种做法属于变相的“多点执业”,与改革开放初期“周末工程师”兼职极为相似。

  近年来,很多地方的医生多点执业政策有所松动,但依然存在“玻璃门”现象。例如,医生申请到另一家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必须经过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的批准。这就意味着,如果所在医疗机构不批准,医生就不可能实现多点执业。事实上,我国医生属于事业单位人,端着自己医院给的饭碗,去为别的医院做事,显然很尴尬。如果一名医生同时在多家医疗机构执业,究竟该由哪家医疗机构承担其工资福利,法律尚无界定。因此,只要医生仍是事业单位人,多点执业就很难落到实处。

  其实,事业单位人的身份既是一种保障,也是一道“枷锁”。当医生进入公立医院后,便可以享受事业单位的待遇,衣食无忧。但是,作为事业单位人,医生的薪酬是不可能市场化的。眼下,医生普遍抱怨收入太低,感慨“当人医不如当兽医”,这与其事业单位人的身份是密切相关的。只要身份不改,就不可能像国外医生一样拿到令人羡慕的高薪。所以,医生要想体现自己的市场价值,就必须迈出事业单位的门槛,成为真正的自由人。这样一来,医生的薪酬就可以由市场来决定,多劳多得,优质优价,而不必受限制。当医生摆脱事业单位的“枷锁”后,就可以在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之间自由选择多点执业。但是,医生必须靠真本事吃饭,而不能滥竽充数混日子,因为市场不会养懒汉,也不会养庸医。在市场机制的倒逼下,越来越多的医生将会比拼医术,以便获得较高的市场定价。同时,医生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声誉,就不敢再拿“灰色收入”,否则将有可能因道德污点丢掉饭碗。

  当然,任何改革都会有阻力,多点执业也不例外。首先,卫生行政部门不愿意简政放权。医生如果可以自由选择多点执业,行政部门就没有“权力”了,也不能“寻租”了,既得利益必然受损。其次,医生所在单位不愿意人才流失。当医生成为“单位人”后,自然就成为医院的“私有财产”,而不是全社会的公共资源。作为人才的拥有者和培养者,哪家医院愿意“肥水外流”呢?再者,部分医生也不愿意放弃“铁饭碗”。很多大型公立医院都有一个怪现象,忙的忙死,闲的闲死。有本事的医生未必多得,没本事的医生旱涝保收。一旦进入市场,“南郭先生”就很难混下去了。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如果没有人的解放,就不会有生产力的充分释放。从这个意义上说,医生多点执业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将打破束缚医生的“枷锁”,最大限度地解放医疗生产力。当前,推行医生多点执业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如果这项改革仅仅停留在局部,就会产生“孤岛效应”,难成气候。只有全面推进医疗行业人事制度改革,让所有医生由“单位人”变为“行业人”,才能充分释放改革红利。(白剑峰)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