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一票否决",怎么"否"?谁来"决"?

时间:2013-05-31 11:26   来源:新华网

  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和教育部党组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部署。意见提出,我国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聘用)的重要标准,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5月29日 《人民日报》)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某种意义上讲,师德的重要性应是最重要的职业前提。若一个师者师道德低下,就会耳濡目染影响下一代,成为教育和社会之忧。故而,加强师德考核,净化师资队伍,以保持教师和教育本身的纯洁性、高尚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然而,师德问题不是今天才有,师德标准也早已有之。1997年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国家教育局又重新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1年,教育部对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进行了试点,考核内容包括师德、业务考核及教学工作量考核等。但由于缺乏科学而合理的考核方式,师德考核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从而导致从业者职业道德堪忧。

  现在,将师德表现作为老师考核的重要标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固然有强化之意;但有一个核心问题必须解决:师德究竟如何评价,由谁来评价?若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可能就很难实现预期的效果,甚至陷入“走程序,行过场”的形式化敷衍。

  一方面,教师好不好,道德高不高,不应由少数几个教育官员、或者固定的考核机构来作出。否则,所谓的师德好坏,就会成为迎合教育官员需求的标准,而非家长和学生的所需所盼。比如,一些在学生中并不受欢迎的老师,却成了学校管理者心中的“宠儿”;一些受学生喜欢、家长欢迎的老师,在考核结果上却并不理想。

  另一方面,如果将考核教师的主动权全部交给家长和学生,也未必合理。管严了或说了重话,学生和家长未必领情;管松了成绩上不去,学校和领导又不满意。在这两种标准的反差下,我们可以看到师德出现了两种异化,一是体罚现象的屡禁不止,二是“下跪式”教育尝试的方兴未艾。

  更重要的是,师德是一个极难界定的概念,没有明确的指标体系,会受到社会整体道德风气的影响,以及行业体制的左右。在整体性问题和体制性症结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单兵突进”的师德考核该如何破题,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智慧。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