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包装致命缺陷为何改不了

时间:2013-04-27 14:38   来源:长沙晚报

  急救时刻,随着液体药品输入血管的还有玻璃碎屑,这样的药还有人敢用吗?而这样的包装缺陷,就存在于一种叫碳酸氢钠注射液的急救药品中。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发文,紧急叫停普通钠钙玻璃瓶包装,然而,5个多月过去了,仍有企业在生产销售,一些省份仍将相关规格药品列入招标范围大量采购。(4月26日 新华网)

  或许患者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关键时刻用来拯救生命的药物,却极有可能是戴着锋利尖刀的蒙面“杀手”,听着都让人脊背发凉。诡异的是,这种危害生命的药品不仅存在,还有广阔的市场,而且这种存在也并不是无意中的失误,因为该药品的包装缺陷,在行业内部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摒弃这种落后的包装方式,显然不能单纯依赖于企业的自觉与自律,尽管我们也希望每个企业本身都能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可是,除此之外,我们该如何防范这样的危险呢?

  对此,我们并非没有出台文件规定,2012年11月8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了《关于加强药用玻璃包装注射剂药品监督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用玻璃瓶,并重新开展规范的研究,选用合适的药用包装材料”。可一些生产销售企业充耳不闻,这究竟又是什么原因呢?  

  在这个科技如此先进的时代,相信找到一种合适的包装材料不是难事,多少高科技材料都能被发现或创造,难道区区一种安全的药用包装材料就如此难求?当然不会。问题就在于,对于生产企业来说,使用玻璃瓶来装药物能极大降低成本,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只是在它们的字典里,除了成本、利润,已没有别的字眼,比如责任、比如生命。明明知道这种药物跟玻璃瓶接触时间一长,会产生碎屑被带入患者体内,造成生命危险,却还只顾着降低成本不惜使用。当肩负着治病救人使命的医疗行业如此唯利是图,制造出危及生命的医疗器械时,与谋财害命又有何异?  

  众所周知,药物的生产、流通到使用,有着重重关卡,第一关是生产企业的良心关,第二关是监管部门的检测关,在有文件规定禁止使用的背景下,更有流通过程中的监督关。令人不解的是,为何在如此多的关卡之下,这种害人的包装还能招摇过市,甚至备受欢迎?企业的良心哪儿去了,相关部门的管理哪儿去了,较真的监督哪儿去了?  

  可笑的是,目前能让这种药物少些致命要素的唯一途径在于,在药物和包装瓶反应出现玻璃碎屑之前将其使用掉,但谁能保证都被及时用完?再说即便肉眼看不见碎屑,碎屑就真的不存在了吗?或者说患者用了当时没事,事后出现问题该谁负责?不明就里的患者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该如何对症下药?在我们这样一个大量使用吊瓶的医疗时代,诊所出现输液死的案例已不少见,难道这样的悲剧还不值得警醒和反思吗?在担负治病救人的医疗行业里,一个人的生命难道就被看得如此轻飘?

  因为包装的问题,药物可能成为毒物,这是个可怕的黑色讽刺。这种黑色讽刺的存在,让人感觉到的不是科技的昌明,而是厂商情感的冰冷。但愿这样的黑色讽刺不再出现在我们身边,但愿医疗行业多一分珍视生命的温暖。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