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为“小康县”16年后,今年1月21日,随着山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一纸文件的下发,山西大同县终于成功“返贫”,开始享受“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待遇,获此称号后该县已得到千万元资金资助。(见2月25日《新京报》)
在以小康为政绩的年代,千方百计抢“小康县”称号;16年后,看中实惠,又返过来抢“贫困县”,这样的行政伦理确实存在问题,但在批评之余,也不妨听听大同县的吐槽。
“帽子”不同,“人生”不同。大同县称,因为自己“穷人戴着地主的帽子”,所以在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上到处碰壁。而那些戴着“穷帽子”的却能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帮助,给钱、给物、给项目。大同的吐槽,不排除有矫情乃至夸大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一顶贫困县的帽子,不仅意味着大量资金、项目,还有来自各方的支持,吸引力确实不容小觑。
有人可能质疑,脱贫致富奔小康,怎么能完全寄望外部帮助,特别是上级的钱物支持?这样的批评有道理,但换个思路,我们的扶贫怎能只是给钱给物?如此扶贫有用吗?
据媒体报道,近日革命老区阜平迎来了脱贫新机遇,河北各方及相关扶贫机构提供年均3亿元的扶贫资金,是阜平过去20年扶贫资金总和的1.5倍。尽管有了钱,如何花却让当地官员“压力很大”。因为前些年“两种(核桃、大枣)两养(养羊、养牛)”、“生态旅游”等项目都搞过,但均以失败告终。而河北偏桥村,一年中得到当地投资过亿元、投资项目多达80余个,如今虽然村容村貌和经济结构有了巨大变化,但仍面临着产业发展不顺、致富“造血”不足的困境。
可见,扶贫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但脱贫所需的要素多种多样,如果当地不解放思想,做不到自强自立,给再多的钱也未必有用。当前的扶贫,应从给钱给物的“输血式”,转向激发自主生活力的“造血式”。对于贫困地区,给人才给思路,给政策给渠道,价值一点也不逊于给钱给物。由此,我们更该反思当下的一些扶贫做法:如果不是仅仅给钱给物,如果钱物不是那么好拿,大同县又怎会吃“回头草”,“华丽转身”争抢“贫困帽”?
对大同县争戴“贫困帽”不妨慢点批评。扶贫需要给钱给物,但钱物该用到什么地方?扶贫是否只能给钱给物,还应该做哪些努力?上级的关心帮助是否只看“帽子”不看实际?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