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条关于养老金的新闻一直是公众关心的。
一则新闻是中国社科院组织完成的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显示,只有17%的人认为养老保险能够完全满足生活需要,认为不能满足的达到39.1%;36.4%的人感觉领到的养老金不公平。公平感最强的人群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者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加者。
另一则新闻是2月1日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推出的调查显示,2013年最受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调查中,“社会保障”暂居榜首。社会保障分项调查显示,在“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上调是否满意”的调查中,97%的网民对上调的幅度非常不满意;98%网民认为废除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双轨制的条件已经成熟。
这两条新闻共同指向社会情绪的聚焦点——养老金双轨制造成的养老不公平。
老有所养,本是一个健康社会努力达到的目标,是所有劳动者期盼的目标。我国养老保险分为三大支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后面两项带有福利性质,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养老政策中都具有差异性。作为“兜底性”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或者说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面对所有劳动者的一种基本保障,本不应该因为工作性质岗位的差异有较大的悬殊。
因此,当今我国养老金双轨制存在养老待遇的较大差异,成为刺激公众不公平感的根本原因。所以取消养老金双轨制,填平保障落差,已成为民之呼声。
消除不公,填补落差,毫无疑问需要钱。依据我国庞大的职工总数,这是一大笔常人无法想象的资金。而养老金争议的另一个焦点恰恰正是养老金缺口问题,一说是养老金缺口高达18万亿元,而官方说法是统计口径不同,目前养老金支付无问题,有缺口也有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兜底”。
不管这一争议结果如何,随着我国人口增加以及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养老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是不争的事实。养老资金必须有政府“兜底”才能减轻人们的不安全感,具有最高的公众安全系数。但靠政府转移支付“兜底”,也更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因为未富先老的社会养老缺口、通货膨胀都会造成养老资金缺口持续扩大,可以说是吸纳政府财政资金的“无底洞”。正是认识到这一问题,近年来,我国社保基金入市,逐步用市场化的手段去解决社保基金应对通货膨胀含金量不足的问题,实现社保基金的增值保值,减轻人们对社保支付能力不足的不安全感。
所以,政府无法包办一切,如果能,那所有人的社保都由政府包办,就不存在养老双轨制和不公平了。
既然政府不能包办一切,也不能让企业去承担职工的所有保险负担,不能完全依靠包打天下的政府,也不能当压垮企业的最后稻草,兼顾社会公平又是如此急迫和必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地改善社会管理和社会财富再分配,让机关事业单位参保者也参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缩小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之间的养老落差。
先解决不公平的问题,继而从政府和市场的两种手段双管齐下,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用市场手段提高社保基金结余的利用率,让其成为所有人都可以依赖的“公共养老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