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力赡养父母"的无奈与悲情

时间:2012-10-24 16:14   来源:东方网

  他们曾是最享福的孩子,但也或将是最受苦的大人,网上一篇题为《独生子女的沉重未来》的帖子说出了许多“80后”的心声。如今,中国的80后独生子女正逐步进入而立之年,面对父母渐老、孩子尚小的局面,这些“421”家庭中的“2”,如何承担起养老抚幼的担子?近日,潇湘晨报联合大湘网做了针对80后的“中国式养老”网络调查,2000多人参与,其中45.42%的受访者表示暂时没有能力给予父母养老费。(10月23日《潇湘晨报》)

  这个“新闻”并不新,2010年,《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进行过一次随机调查,一位参加工作5年的80后对记者说,“尽管已经参加工作很长时间,但是消费压力很大,没有任何积蓄,目前根本无法赡养父母。”随后,记者又相继采访了多个80后,在受访群体中,99%都确定自己无法赡养自己的父母,其中,有一半以上的80后还需要父母进行资助。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儿子出生后,从入幼儿园开始让拼“起跑线”,然后是小学、中学、大学,一路下来,父母已被扒了一层皮。当迈步到了老年,需要儿子供养时,却面临后辈的“无法赡养父母”现实,满心期待“养儿防老”的老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焦虑和不安?对一个生长在“孝文化”根深蒂固的国度里的后辈来说,恐怕也不太好想。

  但当我们为80后们换位思考一下,或听听80后们的声音,其实他们也有一肚子的“苦水”。譬如,一对80后年轻夫妻,为了能够买上自己的房子,倾尽几代人的所有不说,还得长期为银行“打工”以还贷,高昂的医疗、教育,再加上物价飞涨,生活在一个不堪重负的时代,“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不“啃老”就是拜佛烧香了,哪有额外的经济能力去赡养老人?

  80后是些什么人呢?从年龄层次来看,无疑是一些30岁左右的年轻人。网上流行的一些段子,尖锐而深刻地描绘了不幸的“80后”,诸如童年像皇帝、少年像战场、青年像乞丐……虽然有失偏颇,但也反映出社会转型给“80后”们带来的“阵痛”。事实上,面临着这样一种“阵痛”的岂止是80后,有些70后同样有这样的“阵痛”,也有“没有能力给予父母养老费”的愧疚与无奈。

  有专家认为,子女“力不从心”和“力所不及”将是未来老人们要面对的生活常态,社会的共同焦虑。这种看法可能是有依据的,但不能成为无解之题。如何破解这样个“共同焦虑”?唯有的办法就是解决社会公平,改善收入分配与社会福利保障,让他们真切地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而不再是钱的“困兽”。当他们不再为钱愁了,“无力赡养父母”的无奈就会迎刃而解,养老问题也就不再是太难的事。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詹姆斯·海克曼认为,“政府决策者的注意力应更多放在‘预分配’上,而不是‘再分配’或‘补偿性的干预措施’上。”“减少社会不平等的努力应注重不平等的来源,预防措施的效果远比补偿性措施更为有效。”海克曼同志的这一“改革新思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