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几天前,居住在大连沙河口区马栏街道兰青社区74岁的周奶奶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是送快递的。打开快递,周奶奶满脸无奈:原来是刚上大学的孙女寄回来的一大包衣服,从里到外一共七套,连内裤、袜子都没落下,让她帮着洗。
看到这样的消息,人们往往感慨几句,现在的孩子太过娇惯,什么家务也不做。议论之后,家长们还是以孩子学业太忙太累为由,继续把孩子生活上的事全部包揽。这则新闻中的女生,读中学时估计也是从不洗衣服,现在到了大学,就只好把穿过的脏衣服打包寄回。我相信,任何长辈在看到孩子寄回的脏衣服时,都会意识到教育的失败。
诚然,我国当前的升学考试制度,使学生学业压力沉重,但这不能成为家长包办一切的理由。父母的大包大揽,非但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健全,还有可能自食苦果。实践证明,知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所起作用是有限的,而能力和素质才是关键。让孩子做他们该做的事,就是对能力和素质最基本的培养。
家庭教育本该包括人格教育以及生活教育,可在我国现在成了学校教育的延伸,父母是 “校外辅导员”,负责监督孩子回家后的作业完成情况,并安排孩子休息时间、节假日的学习任务。不少父母希望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什么也不管,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甚至爷爷奶奶生病也不去看望。
这样的家庭教育注定是失败的。一方面,孩子会认为,我只要完成学习任务,考出不错的成绩,就算是对父母的交代,于是对父母的付出根本不领情,没有感恩,反而因为学习问题,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另一方面,孩子除学习到一定知识,能拿出一份分数不错的试卷之外,其他什么也不会,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会做饭、不会洗衣。不少家长认为,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会做饭、会洗衣,考不出好成绩有什么用,等到上了大学,这些自然就会了。可他们没有想到,自立的意识远比做饭的技能更重要,而这种意识是需要从小培养的。笔者曾在加拿大访问,听当地家庭宿舍的房东谈到一个“极品”中国留学生,这名留学生已经16岁,可却要大人帮其穿衣,在他看来,这个学生就是不健全的。
再就是,在长期被包办一切的环境中长大———在学校,由老师安排学习;在家里,一切听父母的(包括上怎样的兴趣班、特长班也是如此),久而久之,孩子们容易失去责任心,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的能力也得不到充分锻炼,他们一旦离开这一环境,很有可能就陷入迷茫,不知道该做什么。调查显示,我国城市高中毕业生选择大学,超过80%由父母操办;我国现在退学的大学生,每年达到16万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发生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原因之一是不适应大学学习环境。最近就有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一名学生因对食堂伙食不习惯,天天吃泡面,实在是受不了,只能选择退学。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些教育要各司其职,同时互相补充。其中,学校教育主体为知识教育,家庭教育主体为做人的教育,社会教育则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营造外部环境。总体看来,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基本是在围绕知识教育转,公民教育、生活教育的相关内容缺乏,其结果是,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责任心、关爱心比较淡漠,也缺乏生活自理的能力。
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呼吁改革学生评价体系,采取必要的措施引导学校教育,在知识教育之外,重视学生的人格健全和身心健康,而另一方面,则需要家庭教育先行一步,父母要从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转到关注孩子自立自强意识以及能力培养上来。值得反思的是,以前不少父母文化程度较低,不足以辅导孩子的学习,可是却有很好的家教,孩子不但懂得文明礼貌,尊敬长辈,还吃苦耐劳。可现在,很多父母有大学文凭,但良好的家教却渐行渐远。(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