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上海网友发了条微博,并配图抱怨自己的耳机被猫咬断,可没想到,这张图居然因为耳机下的床单瞬间走红。这条浅水红色、印有牡丹花图案的老式床单被网友疯狂转发,并取名为 “国民床单”、“床单上的中国”、“那些年,我们一起用过的床单”。(见9月16日《武汉晚报》)
“我家也有”,“质量很好,用了30年都没坏”,类似的言语遍布数万名网友的转发评论中,字里行间难掩兴奋激动。当时下的商品品牌种类日趋多样、甚至令人产生选择障碍的时候,先前同质单一的生活记忆却让人们从中找到了共鸣。如今的“国民床单”如此,先前网络上点击率甚高的“80后专属记忆系列”(80后儿时零食、动画片、玩具等)图片影像的梳理更如此。
这股怀旧风里,“想当年”似乎成了一种文化,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口头追忆往昔,而是借助网络博客,将带有时代烙印的实物、图像资料梳理晾晒,策划出一场场如“国民床单”般的公共感怀,在这种近乎仪式化的集体追忆里,获得不曾忘记旧时美好时光的慰藉,找到一丝年代的感觉。
对过去见怪不怪的,如今却敏于捕捉,当所有的平淡无奇从尘封的历史中被挖掘晾晒,这之中,或许有着对现实中商品质量的反讽,有着睹物思人忆事的感伤,有着对昔日简陋悲苦生活的几许幽怨……在一场场集体怀旧中,无论个体有着怎样的动机差异,有一点却大抵相同:希望能在当下的快节奏生活中,看到、体验到一些过去得以留存下来的、未曾改变的东西,希望在面对现实中不可避免的应接不暇、困顿迷惘、焦头烂额之时,这些旧时物件或多或少可以为内心带来些安全感和踏实感。
回望过去固然美好,展望未来更加必要。毕竟,“那些年”里的喜怒哀乐,不该成为“这些年”里嬉笑怒骂的对象和由头,“我家也有”,“我也用过”,“我也玩过”的欢愉也承载不了太多现实中的无奈与沉重。真正能够着眼当下并放眼未来,当是一场场集体怀旧所生发出的现实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公众感怀不至于落入矫情的窠臼。
从一条条温热的转发评论里,汲取些力量,找到点灵感,才是对“国民床单”的眷恋里,应有的心态。(韩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