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网友在微博上晒自家的“国民床单”照片,即橘红色、印有牡丹花图案的老式床单。网友们之所以叫它“国民床单”,是因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或者曾经有过,有的直到现在还在“服役”。网友们评论道:“床单上的中国”、“那些年,我们一起用过的床单”、“这是当年的流行款啊”、“质量很好,用了30年都没坏”。(9月16日《武汉晚报》)
自媒体时代,确乎是把不准哪一张图片或者哪一条微博一夜之间就爆热起来,而且不知道最终将引向何方。就像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在车祸现场的一张微笑图片,发酵出了“表哥”和“浑身都是‘宝’”,远远超出其本人的想象空间。这一轮“国民床单”爆红,看似有点“无厘头”,但透过网友们大量生活化的评论和留言,却能够抚摸到那种钩沉的幸福感——恰恰是对曾经幸福感的追忆,才让“国民床单”成了焦点。
但凡能够晒出来的“国民床单”,想必都很有些年头了。所谓“质量很好,用了30年都没坏”并非诳语。以“国民床单”为原点开始发酵,网友们还晒出了尚能用的老电视、老冰箱、老缝纫机……据实而言,改革开放之初虽物资匮乏,但民生产品质量却是响当当的。揆诸时下,国标体系更完善了,质量监控体系更科学化了,但桥塌电梯掉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更遑论民生日常产品质量了。所以,一定程度上,网友们晒的不单单是一条“国民床单”,还有对曾经产品质量过硬的回望与记忆。
“那些年,我们一起用过的床单”、“这是当年的流行款啊”——如此评论显示出的信息是,“那些年”社会贫富差距并不夸张,也少有炫耀性消费,很多家庭都能够消费得起“流行款”。归结为一句话,可以说社会是相对公平的。而在目前焦虑、困顿的语境中,晒晒曾经的幸福与舒适,就很容易引起共鸣。
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崔永元谈到人们总是感觉自己不幸福时指出,如果看收入数字,肯定是比以前高了,但挣钱的增幅赶不上物价的增长,“所以很难在钱这方面找到幸福感”。崔永元感觉自己“最富裕、最像百万富翁”的时候,是1986年刚参加工作每月工资大概80块钱,而今每月过万甚至收入更多,却经常感到“钱不够花”。一定意义上,“国民床单”受到热捧,与崔永元“最富裕、最像百万富翁”的追忆,大体是意韵相仿的。
人不能总沉湎于过去的幸福感中,社会亦然。相比曾经,今日的收入水平确实大幅提高了,物质丰富市场充盈,但是焦虑、困顿、迷惘、暴躁之气却在蔓延和相互传染。如何“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命题。一言以蔽之,钩沉的幸福感在现实中需要一个衔接安顿之所和继续升腾的平台,因为进步是永远不变的社会主题。(燕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