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地方债风险不能止于摸底清理

时间:2012-09-14 10:12   来源:大众日报

  财政部昨日消息,今年财政部将开展系列检查,其中包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专项清理检查,以摸清底数,防范财政金融风险。(9月12日《新京报》)

  地方债清理,这些年可谓“年年清,年年增”,2009年5月央行统计的是5万亿,到了2009年底,已经变成6万亿,2011年6月27日审计署向人大做2010年审计报告,表示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达107174.91亿元。截止到目前,地方债增长到了什么程度,要等到本次摸底结束之后才能见分晓。

  地方债究竟有多少,不但民间和官方的数据存在很大的分歧,即便是不同部门之间也存在着“数据打架”的情况。2011年6月以来,审计署、人民银行和银监会都对地方政府债务总规模发布统计数据,由于统计口径差异,数据不尽相同,由此引发诸多猜测。此次财政部再度启动地方债摸底清理工作,使地方债这一问题再度引起外界的关注。

  对于地方债,清理摸底显然是一项基础工作。只有掌握了整体情况和结构状态,才有可能对症下药,找到问题办法。比如,从以往的情况看,虽然在总额上尚处于可控状态,但从结构上看却参差不齐。2009年的调查显示,一些地方政府依托政府融资平台等方式过度举债已接近极限,地方政府性债务率已高达94%。这和国际上一般控制在80%-120%的标准相比,风险似乎尚在可控之中,但个别县市债务率已经超过400%。而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偿还债务的能力也完全不一样。更重要的是,当前经济下行严重,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楼市调控对地方土地财政又起到了抑制作用,这些因素都加大了地方债的上行风险,因而摸底清理地方债就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过,由于受债务透明度的影响,摸清地方债的数量极为困难。很多时候,由地方上报的债务数据缺乏真实性,数据隐瞒和数据浮夸同时存在:对于医疗投入、农村债务等等历史性债务,有注水虚报的趋势,以便为争取政策打下伏笔;而对于融资平台衍生的新债,又有刻意隐瞒之嫌。这就是为什么即便实施“债务锁定”之后,一些债务不但没有得到消解,反倒不断增长。这其间固然跟清理的体系有关,更恐怕在于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使地方债失去有效管控有很大的关系。

  地方债摸底并不困难,但不能仅仅是一个数据或参考指标,更主要的是应转化成清理政策的重要依据和动力,从制度和决策层面下决心真正把地方债控制下来,以消除由此带来的风险问题。从时下的情况下来看,化解地方债并不缺乏技术难题,关键在于顶层设计方面,如何体现“勇士断臂”的勇气,通过结构调整、总量控制、绩效考核和问责跟进等措施跟进,达到既要压缩地方债的数量规模,又要提升其使用质量的目的。唯有此,地方债摸底清理才不会变成年复一年的数据游戏。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