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制定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将于10月1日实施,其中有公车社会化改革条款。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官方网站说,相关部门正在研拟中央国家机关公车制度改革方案。专家分析,公车改革有两种可供选择的形式:按级别给货币补贴、实行公车租赁。
公车改革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已经研究十多年,一直停留于“研究”。现在有部门再提“研究”,难免有人不敢轻信。但公车制度不改,人民群众不答应,不改不行。虽然《机关事务管理条例》效力层级很低,但既然说了,就得多少做点事。
民众期待的公车改革,简言之就是“取消公车”,除极少量供高级别行政长官乘用外,大部分公车要予以取消。当然,官员不会高兴和答应,有关部门也会考虑其切身利益,这正是公车改革推而不动的根源。但在一种国际比较的视野下,政府购置大量公车的做法已经行不通。有人说首尔只有47辆公车,东京含租赁的公车1248辆,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骑自行车上班。你说你有特殊国情,要保留大量公车,但那没有道义合法性。
取消公车,目前主要的替代方案就是两个,即按级别给货币补贴、实行公车租赁。近几年,某些地方自行探索公车改革,较通行的做法就是取消大部分公车,按公务人员级别给予货币补贴。给补贴,实际上是一种赎买政策,用车贴换取公务员对公车改革的接受。这个作法很普遍,据说节约效果明显,但也争议最大。争议点包括补贴过高、职级之间差距过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跑腿的补贴较少,而坐而论道的官员反而补贴如潮水一般。
试举一例:2008年底,辽宁辽阳市宏伟区曾发出文件,推行公车改革。其方案是,取消公车,实行公务交通费包干,干部按级别享受车贴:区委书记、区政府区长每年7.6万元,处级最少也有3.3万元,科级从2.47万元到0.76万元。据测量,车改后当年当地即可节约车辆费用177.92万元。但舆论不干,车改被叫停。
实施公车改革,必然有一个路径选择的问题,既然要取消公车,就得有一个替代方案。在货币补贴与公车租赁之间,补贴方案最彻底,不给官员公车消费留活路,应是最优选择。给车贴,又有只给少量车贴与较多车贴之分,后者实指实行公务交通费包干再按级别分发。现在车贴方案之所以遭到很多人反对,显然是因为“补贴不公”,包括内部不公,但主要是把车改节约的经费过多地装进了官员的腰包。
这就需要算账,但不仅是经济账,还有政治账,要弄清楚每一种方案的整体利弊。现实是,公车改革研究了十多年,在国家层面始终推而不动,原因是改革不符合官员利益。而车改能够在某些地方启动,是因为补贴给官员们带来了实惠,而车改又的确节约了行政成本。这就意味着,在压缩公务交通费总额的前提下,给官员以车贴,可以推动公车改革,是车改的现实选择。
在中国,任何改革都不能只盯着完美的理儿,而是需要妥协的智慧。妥协承认现实,又推动改革。因为妥协,有时候我们赢得的似乎只有形式,而实惠没我们想像的多。但官员坐公车与没公车坐,看起来只有形式之别,其实形式的力量特别大。公仆坐公车,特别容易滋生官威,容易低看主人;没车坐了,拿着补贴,却未必还摆得成官架子。改掉某些老形式,也是大变革。(杨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