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互联网上的爱心营销

时间:2012-07-04 13:53   来源:新民晚报

  网络营销日趋普遍,为了收获好的传播效果,策划人经常挖空心思,推陈出新,其中不乏突破道德底线的案例。6月27日,南京市委宣传部在其微博上称“女童儿童节在红山动物园走失”系假消息。南京市民王女士证实,微博里“走失女童”是她12岁女儿,照片被盗用。由于在求助微博中出现了某服装品牌名字,许多网友批评这是一次“拙劣且恶劣的炒作”。

  类似的营销现象早已见诸网络。2011年3月,发生在广州的“跪行事件”即是典型:为了寻求帮助,当事人按照策划人的安排,在广州天河路跪行近百米。策划人认为“救命比道德重要”,尽管当事人的确需要社会关怀,但为了引发社会关注而恶意炒作,无疑突破了社会底线。网络营销绑架社会矛盾和普通人的正义感,诸如“是中国人就转”、“有良知就转”的句式,被视作万能的营销法宝。微博上的爱心营销现象凸显端倪,网上越来越普遍的怀疑情结与营销泛滥有一定关系。网络爱心涌动释放了民间的善意,不少社会名人参与此类活动,其中不乏捐款的呼吁。然而爱心一旦被利用,将影响人们的公共关怀,折损网络公益的公信力。有论者指出,类似营销将引发“狼来了”效应。

  出于对网络营销的提防,再美好的网络故事都可能受到质疑。6月24日,湖南交通频道主持人小海的一条微博引发热议。微博说,11年前,有个初一小男生写信给她,想做她男朋友;她回信说:“等你清华或北大毕业了,挣到100万再来找我”。11年后小男孩打电话来说:“我做到了”。这条转发近6万次、评论2万多条的微博,除却不少人感慨“重新相信爱情”,还出现不少质疑的声音。例如有网友即指出,既然成了微博事件,为何那个挣了100万元的小男孩不出来否认。从事件本身而言,的确存在不少疑点,然而,必须承认,层出不穷的网络热点是非难辨,其中不乏夹杂着私利恶意炒作,以致部分网民感染上“被营销恐惧症”,这也是导致人们发出质疑的重要原因。

  爱心营销一旦被揭发,可能受到网民的惩罚,出于对负面效应的恐惧,有传播力却无美誉度的爱心营销或许将淡出人们视线。网络营销行为越来越普遍,多数案例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网民关注,这种传播逻辑在网络论争中也广泛存在。例如在网络论争中,充满了各式各样哗众取宠的观点,高考结束后,微博出现科普作家歧视文科生,并引发后者反击的现象。前者指出,文史哲是文不聪的渊薮,不利于培养“科学的世界观”。类似的偏见和地域歧视一样,无疑是片面的,文科与理科各有分工,理科致力于研究客观世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准;文科不会提供标准答案,它容许多种声音共存,能带来思维的乐趣,促使一种健康的生活心态和开阔的社会视野。近年来,网络中“挺中医派”和“反中医派”彼此对立,尤其是反中医派,往往拉科学大旗,以此为其立场鸣锣开道。迷信科学和迷信中医一样可怕。(何小手)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