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送考被撞后的人性温暖

时间:2012-06-11 10:52   来源:京华时报

  排除对张倩的道德偏见后,我们不难发觉事件中更有值得挖掘的人性温暖。

  长沙一位母亲送女儿高考路遇车祸,女儿在交警和路人的劝慰下含泪进考场。看到6月7日上演的这一幕人间悲剧,有些人发出了“高考比母亲重要”的质疑。

  高考从不缺新闻,而且每次都能引起我们的过度敏感。高考路遇车祸,当孤立无援的女生张倩在众人帮助下离开母亲,人们只关注到其参加高考的事实,却忽略了整个事件过程中体现出的社会自救与爱心。于是,在参加高考与拯救母亲之间,有人围绕着张倩的“选择”展开激烈谴责,矛头不仅指向为人子女的孝道人伦,还指向“蚕食人性”的高考制度。

  母亲与高考,并非同一个层面的价值判断,对张倩而言也不是一个多么两难的选择。无论她留还是不留在母亲身边,母亲的伤情依旧,高考也在那里。原本执意送母亲去医院的张倩之所以参加高考,实在是众人帮助下的结果。设身处地地想,遭遇飞来横祸的张倩当时完全陷入绝境,在周围人的安慰、劝说与推动下,不管是陪同母亲去医院还是去参加考试,于她恐怕都是一念之间。在警察和路人看来,参加高考才是一个“理性人”的选择,才合乎利益受损最小化的原则,这种选择本身可能并非出于张倩的主观意愿。

  一些人之所以发出“高考比人命还重要”的质疑,很大程度上或是受到不满高考的潜意识影响。在这样的结果预设中,高考成了对抗孝道人伦的不正义制度,“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扭曲了人性。这种结论或有其合理之处,却是个体的道德偏见。那些帮助张倩的旁人可能太过看重高考,但舆论将道德评判的目光集中在张倩的一念选择之上,并推断出母亲的生命不如一次考试重要,这让一个高中生如何背负得起如此沉重的人性质疑。

  由于事先预设了价值判断,人们将焦点对准张倩的“选择”,而对警察和路人的支援“选择性失明”。事实上,在排除对张倩的道德偏见后,我们不难发觉事件中更有值得挖掘的人性温暖。绝境中的张倩,显然比“小悦悦”幸运得多,她得到了一场自觉的爱心救助。从送考家长和路人“停下来加入劝慰行列”,到警察开车将张倩送到考点,再到学校派老师送其进考场,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刻,不同的人对一位陌生考生伸出了援助之手。正是这种关爱与呵护,才让张倩能够走出内心的极度困顿参加高考。对此,我们又怎么忍心再度将她推入人性责难的痛苦深渊呢?(傅达林)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