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史上最严”的2012年高考刚刚结束,目前尚未发现大面积违纪现象。“严”出了效果,就没有白“严”。进而一想,如此“最严”不应仅限高考,更非仅限考生,而须推而广之,普及各种“国考”。
今年高考前,教育部首次修订8年前颁布的 《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共涉及30多处修改。在“严法”基础上,各地纷纷做出更为严格的高考“规矩”。上海近百个考点共聘用监考5000余名,参加高考的工作人员近万名。市高考现场指挥部可对全部20个考区的考务指挥中心进行视频巡查,对设为考场的全部2327个教室进行实时监控。上海还对高考试卷交接、分发全过程进行360度无死角影像采集,相关录像资料每隔6小时回放一次,以便及时追溯责任。
不难看出,与“考生手机带入考场即作弊”相比,今年的“最严高考”并非只针对考生,而是同样针对所有参与考务者。不能不说,这种“严”与我国各类国家级考试 “泄题门”频现不无关系,这种“严”正是期望刹一刹这股泄题歪风。
近5年来,一些“国家级”的职业资格考试频频传出泄题丑闻,有的泄题事件还都不止一次发生。此期间,普通教育类考试也几乎无一幸免,从中考到高考,从全国自学考试到上月才查处的研究生入学考试,都曾出过泄题弊案。最大重灾区——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更是以连续多年、泄题十余次的纪录令人咋舌。
谁在泄题?主要不是考生方面,而是考务方面。或者说考生是需方,考务相关人是供方。比较现实的治理手段当然是阻止“供应”,切断一连串的利益链条,进而抑制“需求”。诚然,最严考纪不是着眼99%以上的考试对象,只是针对那不足1%的害群之马。但即使是这“1%”,也需用上“100%”的防控措施,以免其侵害绝大多数考生的利益公平。这样做是必要的,更是值得的。
作为“国考”之一的高考,如今率先实现了有效“技防”,不仅全国各地94%考场均装上了摄像头,考务各环节也强化技术监督,全部监考员也须像考生那样施行违禁物品检查。那么,高考以外的其它“国字号”考试就不能实现“最严”吗?恐怕“非不能也”。如高考试卷袋之外,今年加封防伪塑料膜,违规拆启将无法复原。这其实未必算高新科技,推广普及至其它考试,应用于考试费更高的一些国考,都不是什么难事。
国考“技防”之余,“人防”也显紧要。试想雅思、托福、GRE、GMAT等国际化考试,每年举办多次,每次全球同步,其防舞弊系统似乎罕有失守,难道全因其技术先进?作为成熟的考试体系,全体考务人员的职业操守乃其中一块重要基石,他们从事考试工作的首要出发点无疑是保障考试进程公平公正,确保考生在试卷面前人人平等。当然,作为对多样化人性的一种规制,相配套的考试法律也不能缺位示弱,对“考务作弊”的严处力度理应大过考试作弊,因为这样的违法乱纪行为已构成对国家考试制度公信力的极大挑战。
高考年年数百万考生,涉及数千万家长,所有人都期待这是一场真正的高水平大赛;而高考之外各种类型的更多考生,也更期待每一次考试都是“费厄泼赖”,都能被称为“最严考试”,甚至刷新“最严”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