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死因应试教育?

时间:2012-05-30 10:40   来源:合肥晚报

  赵鹏,生于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河北馆陶县第一中学教书,担任高三年级班主任。每天周而复始地与高三学生一起出早操,直到学生晚上就寝,一天的工作才结束。或许是来自生活、工作、经济等各方面压力,不到30岁的他选择在办公室服毒自杀。赵鹏在遗书中说,现在唯一放不下的就是他不到两岁的儿子,希望学校能帮他照顾一下他们母子。(5月28日《新京报》)

  如果说“吊瓶班”,展现了高三毕业班学生残酷而无奈的青春,那么赵鹏之死,则让人窥见毕业班老师的沉重压力与血色人生。但我们能忍心指责赵鹏吗?不到绝望一个人会弃绝生命吗?何况,赵鹏本身就是一个不幸者。可是,又该指责谁呢?谁该为赵鹏之死埋单?依稀间有了答案,但仿佛又没有答案,这种纠结更为赵鹏之死增添了几多无奈与哀伤。

  赵鹏遭遇了多重压力,既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既有工作的也有家庭的。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赵鹏,成为一名高三班主任后,每天无休止地重复工作,以及“工资月光”的生活,让他感到窒息。1450元的月工资,确实有些寒酸,要养家养儿子(老婆是医院护士,临时工,每月基本工资只有308元)——光儿子每月奶粉就要五六百元,再加上每月还房贷630元左右,以及买房首付借贷等13万元的债务,这是一个看不到尽头的沉重。正所谓“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捉襟见肘的生活也许能让一个人对未来失去信心。

  有网友感叹,“应试教育体制下,被拖垮的不单单是学生,还有老师。”把赵鹏之死简单地与应试教育挂钩也许有些草率,但不能不提到高三师生的格式化生存:报道称,在馆陶第一中学,高中阶段各种模拟考试、会考、月考、周考、小测验要有100多场。到了高三,所有的科目都有周练,月考更是雷打不动。每个月,学生放假休息一天,而这一天,老师们要把月考的试卷判完。按规定寒暑假不许补课,但补课已成为惯例。高一的假期还能休息,高二、高三的寒暑假,因为补课,只能休息10天左右。一位老师称,每天脑袋都是嗡嗡的,到晚上,基本上就不怎么转了。“有时想不管那么多,但总不能因为自己不负责任毁了一届学生。”在应试教育裹挟下,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难言轻松。

  这一切,究竟折射出了怎样的教师生态?今天,我们如何逃脱赵鹏式的命运?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