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海战术,无高价教辅

时间:2012-05-29 10:22   来源:光明日报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5月28日报道,如今在街头随便拉住一个小学生,打开他的书包看看,你可能会发现里面教辅材料比课本还要多。关键是,这些教辅材料都身价不菲,甚至贵过教科书,但学生们又不得不买。其实,高价教辅书的背后暗藏潜规则,记者调查发现,书商与教师瓜分利益是拉高书价的根源。

  随着近几年教材出版行业竞争加剧,书商与教师瓜分利益已逐渐成为业内潜规则,并由教辅材料采购领域迅速扩展到其他图书和教学设备的采购领域。据报道,我国有近两亿中小学生,中小学教材出版市场的利润每年至少有300亿元,很多出版社都想在新蛋糕分配中抢得一块。按国家规定,教材的零售利润不得超过5%,但实际上已高达45%至50%,这简直就是一台“印钞机”!

  发行“返点”已成为教材发行市场公开的秘密,出版单位一般都拿出20%利润中的5%至10%进行公关,作为有权选用教科书的个人的回扣。教材是唐僧肉,谁有权力谁就可以享用,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机制的漏洞——监管不力、问责缺位。一位中学校长说,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靠多做题提高解题技巧,教辅图书不愁销路。

  “权力资本”进入教材这一垄断市场,一方面考验着监管与问责的力度与刚性,另一方面透露出应试教育的弊端。面对教辅价格虚高的现状,不久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价格监管的通知》,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对中小学生主要教辅材料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有关负责人称,按照此次拟定的指导价水平,大部分教辅材料价格比目前市场价降低40%至50%。这不失为破解教辅市场乱象的应对之策,但解决教辅市场乱象最根本的方式,还是要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改变对学生的传统评价方式,让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入了一个误区,社会评价以文凭为本位,在用人时高度强调知识化、突出学历要求,各种机会均向有学历、高学历者倾斜。这种需求上的导向,直接影响了学生及家长的人才观。事实上,高学历不一定具备高能力,文凭也不必然等同于人才。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关键在于能否胜任工作、创造价值。笔者以为,要弱化文凭的附加意义,只有重能力而不是重考分成为社会常态,学生们不需要题海战术来应对无休止的考试,不必要的高价教辅材料才会销声匿迹。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