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机场将要迁址,迁建后的机场命名为“五粮液”机场,于是舆论哗然,沸反盈天,于是宜宾方面也不服气,说贵州那边,“茅台机场”不是已经动工了么?为什么要盯住“五粮液”不放。
从“五粮液”到“茅台”,机场的酒气熏天,当然更激起网友反弹,说是照此“命名”,西安机场可更名为“西凤机场”,呼和浩特机场可叫做“河套王机场”,而堂堂首都机场,为什么不叫做“红星二锅头机场”?
这自然有了一点调侃、一点“归谬”,其实还有娓娓说理的,说是国家的民航法规,明令机场的命名必须是地名,岂能是一坛子酒的浸泡?就拿国际上来说,美国有肯尼迪机场,意大利有达芬奇机场,当然还有约翰·列侬机场等,都是盖得住的文化政治人名,没见过以一个企业来命名机场的,这真是“商业化”到了家啦。
其实这个“商业化”,我看并没有“到家”----拿一个商标来命名机场,类似的事儿也早已有之,例如首善之地,不早有了“联想桥”、“长虹桥”了么?遍及全国的公路、隧道、桥梁、高架,不也有企业出资冠名的先例么?所以这一点“商业化”,说来还是无伤大雅,所以“这个可以有”。
真正“到家”的“商业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却不是没有----某县政府的新建办公楼,被曝“远超白宫”,十余万平方米豪厦,平圴一个官员摊到一大套,于是网上批其“浪费”、斥其“奢华”,于是出来辩白,一不小心说漏了嘴,原来如此广厦,堂堂权力机构的所在,政府并没出一文钱,更何况“浪费”。那是一家企业“无偿借予”的,在政府大楼的顶端,还将嵌上企业之名,曰“××大楼”呢!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的县长书记,坐在企业“半借半送”的大楼里发号施令,他的“公权力”会散发出什么味儿呢?当我们的局长处座们,在“××大楼”里行权盖印,他的“公正性”,或曰“公平性”以及“公信力”会不会打折扣呢?这个“企业”看来是很会经“商”的,他的“商业化”化到了政府的“家”,这岂但只是商冠上的那一点“红顶”呵?!好在这个县政府,后来猛醒过来,搬了出去,才避免了一幢企业“冠名”的政府楼引出一片哗然。
当然还有更“到家”的。某市“保安集团”将欲上市,成为“我国保安系统的第一只股票”。这个“保安集团有限公司”,每一分资本都由该市公安局所出,每一个高管都由该局的现职领导担任。这个既触犯党政机关不能经商办公司红线,又违反党政干部不能任职企业规矩的“公司”,因为“资本构成”和“管理层背景”的强力,所以一旦上市,他的股票恐怕就要飞飚,就要日日长红的。然而当这个地方的执法机关,也“商业化”成了一只股票,这部分“公权力”又将“化”为何物呢?好在因为“违规”的实在太出格,所以已被审核当局“搁置”,否则的活,这一只股票的开盘,这一类真正“到家”的“商业化”,所引出的波澜,恐怕就要大大超过一瓶“五粮液”的命名机场啦——这可是权力的“商业化”呵!(凌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