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一看像医院,细看才知是教室,很多同学边打吊瓶边复习功课,场面“颇为壮观”(见上图)。高考临近,湖北孝感一中惊现“史上最刻苦班级”——“吊瓶班”。对此,孝感一中称,学生打的是一种补充能量的吊瓶。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高考前的日子最难熬。就在前不久,湖南省湘潭市的一所中学因晚自习时意外停电,引发学生集体烧书、丢书、撕书。学生们表示,这样做是想把心里积累的怨恨都发泄出来。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人们似乎已司空见惯,但是,“吊瓶班”还是刺痛了社会的神经,发人深思。
“凡是与考试有关的教育,我们都做得‘过度’了,如过分的考试评价、过重的课业负担、家长过高的期望、过分的指责等;凡是与考试无关但与孩子未来发展相关的教育,我们都做得‘不及’,如身心健康、诚信品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育成了‘做题教育’,成了‘目中无人’的教育。”一位小学校长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
的确,我们的社会对于应试教育下的功夫实在是太多了:一边对应试教育口诛笔伐,一边却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一边大谈素质教育,一边却把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一些中小学校一边强调全面发展,一边却用繁重的课业负担压抑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
这种过度重视考试与升学的教育观念,反映了国人对教育的片面认识,流弊之广,连幼儿园的孩子都深受其害。用油墨把指纹按在纸上,再扫描进电脑进行分析,就能解读大脑密码,测出孩子的先天智能和潜能。这是前不久在山西太原一些幼儿园盛行的所谓“皮纹测智商”。听起来荒唐可笑的事情,为什么居然在幼儿园盛行?究其根源,其实是应试思维作祟,考试与升学的巨大压力随着年龄段不断“下沉”,使许多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教育本应充满人文情怀,但如果十几年只忙活考试一件事,变成“升学竞赛”的代名词,教育也就会变成摧残人的事。“考得你昼夜把心血耗,考得你大好青春等闲抛;考得你不辨苗和草,考得你手不能提来肩不能挑;考得你头发白牙齿全掉,考得你弓背又驼腰;年年考月月考,活活考死你这命一条。”京剧《范进中举》里这段唱词,今天听来依然能产生强烈共鸣。
“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改变教育现状,革除教育积弊,才能少一些“吊瓶班”,少一些“范进式悲剧”。(袁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