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世界经济进一步复苏,一些西方国家掀起了新一轮逼迫人民币升值的浪潮,引起国内外人士的普遍关注。美国商务部3月11日发布报告显示,1月份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12月的181.4亿美元增加至183亿美元,其中美国对华出口减少17.6%,降至68.9亿美元。随后,奥巴马发表讲话就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压,3月15日,美国130名国会议员致信美国财长蒂莫西·盖特纳和商务部长骆家辉,要求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名单,并对此类“蓄意操纵汇率”的国家征收反补贴税。
从目前的情况看,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言论不外乎基于两种论调。一是“贸易平衡说”,即认为美国在对华贸易中存在的逆差是由于人民币汇率被低估导致的;二是“抑制通胀说”,即认为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着强烈的通胀预期,唯一舒缓通胀压力的办法就是调高人民币汇率。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众所周知,自从2005年7月21日中国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升值幅度已近20%。今年2月25日后,人民币中间价也在连续走高,创下2009 年5 月以来的新高。并且,和以往的情况不同,人民币近一段时间与美元走势的相关性已呈现明显减弱的迹象。这也就意味着,人民币升值与否并不能直接决定美元的自身价值。事实上,自汇改后,人民币的市场化程度得到了不断加深,中国政府在推动这一进程上做出的努力也是坚定和卓有实效的,不存在刻意操控汇率的意愿和行动。
从实体经济层面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目前的贸易顺差正逐步缩小,金融危机后新的贸易平衡正逐步形成。尽管近几个月出口同比大幅增长,但这主要是基于去年的低基数效应,而且出现连续两个月环比下滑,顺差持续收窄的现象,这说明中国出口仍处在恢复性增长,而非扩张性增长阶段。在国际上,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复苏都不是很理想,最大的出口目的地欧盟目前也正在面临主权债危机的考验,更为中国的外需前景蒙上一层阴影。因此,以中国有顺差、美国有逆差为依据炒作人民币汇率问题,是没有道理而且毫无意义的。相反,如果美国不顾后果地对中国就人民币汇率问题而采取贸易制裁,不仅无助于解决人民币汇率和美国当前日益严重的贸易不平衡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中美两个重要经济体因为人民币汇率问题所发生的贸易战逐步升级的话,还将会对世界经济恢复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减缓世界经济的复苏步伐,甚至会使世界经济“二次探底”。
对于利用人民币升值来抑制通胀预期的说法则主要来自于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近期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的天鹅悲歌》(China's Swan Song)的文章。他在文中引用了澳大利亚经济学家Trevor Swan的理论,并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平衡有两个目标:第一,让失业率保持低位同时稳定通胀,而不是降低通胀。第二,把贸易平衡保持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一个国家可以用货币和财政政策调节国内支出,还可以用汇率调节进出口工业的竞争状态。他认为虽然人们担心中国可能会由于通胀而不得不收紧货币政策,但这并不是中国应该做的。中国应该调整汇率政策,让人民币升值。
在3月17日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经济季报》也延续了这一观点。报告认为,通过人民币升值,将可以通过降低进口物价和压低需求来帮助减轻中国的通胀压力。
那么以人民币升值来抵御通胀的说法是否能够站得住脚呢?是否符合中国的实际呢?首先,当前中国发生内生性通胀的可能性不大。尽管中国2月CPI 涨幅加快,但主要原因在于春节因素和去年对比基数较低两个方面。同时为管理好通胀预期,我国货币政策已经根据国内经济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微调,向市场释放出进一步紧缩的信号,今年开始已经两次调高银行准备金率,目前调控效果正逐渐得到发挥。可以讲,在短期内,发生通胀的可能性很小。而目前全球产能过剩,西方国家失业率进一步增加,再加上美元强势,限制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空间,因此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对冲输入型通胀压力也没有太大必要。总之,一是我国的经济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还没有出现通胀,二是为管理好通胀预期,中国政府有着一整套的应对措施。
由此可见,通过汇率政策调控中国经济的方法,目前并不具有唯一性和绝对性。相反,如果人民币大幅度升值,还将使中国面临较大的通缩风险,在国内产能过剩、内需尚未明显启动、产业升级前景不明的情况下,即使是渐进性的升值,也应该对升值速度和升值幅度相当谨慎。
因此,笔者认为,这次美国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压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而并非经济复苏的实际要求。美国的强硬态度部分源于其出口战略的调整,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是历届美国政府的习惯做法,已经不是什么新的手段。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各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通过强压使贸易伙伴的货币大幅度升值,以达到减少自己贸易逆差的目的,随意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才是违背经济规律的“操控”行为,才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作者为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金融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