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购物期待理性发展
2012年,电商取得了让零售百货望尘莫及的好业绩,使网络购物成为2013年不能被忽视的一个商业热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2012年前三季度网络购物交易规模已超过2011年全年总额,达到80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2012年11月11日的“光棍节”网上促销,仅阿里巴巴(包括天猫和淘宝网)一天就实现交易额191亿元,相当于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2011年全年的销售额。
但随着网络购物的发展,不少问题也伴随而生。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监察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接到电子商务投诉58613起,与往年相比在数量上有了大幅度增长。与实体店相比,在网上购物更容易遭遇“陷阱”,而且消费者维权难上加难。此外,愈打愈烈的恶性价格战、电商出现与实体大型零售店十分相似的“食利型”赢利模式、不惜亏本“烧钱”买流量和销量的经营思路,都成为国内电商平台的不良经营“习惯”。
业内专家表示,2013年,电商应该去除浮躁,不能唯利是图,要学法、懂法、守法,避免把网络销售这类最有前途的现代交易方式引上“邪路”。国家也要加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网络经营,让消费者放心消费,电商安心经营,使网络购物向良性发展。
农产品流通将显成效
2012年,政府将“提高流通效率”和“有效降低流通成本”写入了深化流通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中,并对“农超对接”下一步重点支持的方向作出了安排。因此,农产品流通创新发展能取得多大成效,成为2013年业内专家对中国商业的展望热点之一。
业内专家认为,影响最大的高效“短链”流通方式当属“农超对接”。根据商务部统计,截止到2011年底,中央财政共安排7亿元资金,在19个省市支持了1000多个农超对接试点项目;全国开展农超对接的规模以上连锁经营企业逾800家,门店超过5万个,总营业面积达460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200余万人;参与同超市对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1.56万个,社员总数超过100万人,至少有7000个合作社自有农产品品牌进入了超市;全国农超对接平均使超市生鲜农产品经营成本降低大约10%,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年均增收约4000元。
除了农超对接,一切有助于减少环节、实现农产品“短链”流通的方式,都在积极尝试之列。如农批对接、农校对接、农餐对接等农民合作社与团体食材用户的生鲜产品直采运销等。
2013年,专家们普遍看好“农超对接”等“短链”流通方式发展的前景,同时认为,在这些方面政府最重要的使命是创造环境和条件,应在倡导农民建立销售合作联社、推动生鲜农产品生产标准化、鼓励流通加工产地化、支持生鲜食品配送“冷链化”和“便利化”方面下大功夫。(李子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