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记者的台湾印象:台北只有一个紫藤庐

时间:2011-07-25 14:02   来源:福建日报

  紫藤庐在新生南路上,没有醒目的招牌,却是台北最有名的茶馆。这个不大的茶馆有着自在随意的空间氛围,使它成为台北市民品茗沉思、谈文论艺、远离尘嚣的一方小小净土与文化地标。十几年前,大陆作家钟阿城初次来到台湾,他对紫藤庐的印象是:“这里好像上世纪30年代!”老藤缠绕的紫藤庐保留了初建的风貌,积淀了数十年的人文气息。

  1945年以前,紫藤庐老宅为日据时期的高等官舍。上世纪50年代后为“财政部关务署署长”周德伟教授的公家宿舍。周德伟是当时知名的经济学者,早年曾留学英国、德国,是诺贝尔奖得主哈耶克的门生。周德伟一生治学严谨,一心为台湾引介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上个世纪50年代,紫藤庐老宅即为以台大为中心的自由主义学者的聚会场所,殷海光以及青年时期的李敖等常在此集会清谈。他们批评时政,抨击蒋氏独裁作风。紫藤庐是当时专制高压统治下一个小小的自由空间。

  1975年周德伟教授退休赴美后,由周德伟的幺子周渝接管老宅。当时正值台湾民主运动的萌芽期,由于周渝曾参与“美丽岛运动”,一些初尝挫败感的失意党外人士纷纷在此落脚聚集,紫藤庐成为日后陈文茜笔下“反对运动记忆里最美丽的堡垒”,也成了林浊水回忆里“落魄江湖者的栖身所”。常客龙应台在一篇题为《Starbucks还是紫藤庐》的文章中说道:“我更喜欢在台北的古迹紫藤庐喝茶,会朋友。茶香缭绕里,有人安静地回忆在这里聚集过的一代又一代风流人物以及风流人物所创造出来的历史,有人慷慨激昂地策划下一个社会改造运动;紫藤花闲闲地开着,它不急,它太清楚这个城市的身世。”

  紫藤庐女主人、周渝的妻子林慧峰告诉记者,这段期间,紫藤庐同时开放空间支持一些刚在起步摸索的弱势艺术家。林丽珍的第一支舞“不要忘记你的雨伞”曾在此策划与排练;陈建华带领的“青韵合唱团”在此定期练唱;尉天骢、白先勇、施叔青、李昂等经常在此出入;具有浓厚批判色彩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也在此创办,至今20余年每月定期在此聚会未曾中断。这个时期的紫藤庐是上世纪70年代文化能量汇聚的中心,是许多文化人记忆里的温暖的“家”,也是特别令人怀念的阶段。

  1981年紫藤庐正式改辟为茶馆,提出“自然精神的再发现,人文精神的再创造”理念,是台湾第一所具有艺文沙龙色彩的人文茶馆。周渝先生致力于弘扬以天人往来与茶人修养为研习茶道的茶文化思想,提出“正静清圆”的茶道哲理,同时与音乐、舞蹈、传统曲艺等互动,深拓了台湾茶艺的多元样貌。泉州的提线木偶、南音等都曾受邀在此表演。20余年来,举办各类艺文活动、茶文化交流及思想论坛,开批判风气之先,几位台湾本土画家也由此发迹。近几年,大陆画家的画作也陆续在这里推介展出。

  今年,恰逢紫藤庐开馆30周年,研讨会场次不断。记者随手翻看活动表,见有台湾前“监察院长”钱复主讲《乱世英雄:顾维钧、叶公超与民国时期的外交》,还邀请了大陆经济学家何清涟、学者秋风等两岸诸多名家在此演讲。紫藤庐收藏的清末首任驻英大使郭嵩焘的书法四条屏、李敖狱中书信原稿等等,也在今年特别集中展出。一间私人茶馆聚集如此大的能量,令人感佩。

  临告辞,记者抬头间发现,座位上方的书法竟为于右任真迹。林慧峰笑道,“这里每一个角落都有她的故事。”到紫藤庐喝茶的趣味也许就在于此。所以龙应台说:“台北市有58家Starbucks(星巴克),台北市只有1个紫藤庐。全世界有6600家Starbucks,全世界只有1个紫藤庐。”(记者 陈梦婕 文/图)

编辑:白皛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