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时评:从台湾少年求学厦门想到的

时间:2011-07-15 15: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1948年,20岁的台湾彰化青年张有义跨海到厦门大学求学,结果被一道台湾海峡挡在家园之外,父母过世均不能见最后一面。这就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克辉的人生之痛。

  如今,厦门的大街上,台生、台商自在悠游;台北的小巷里,大陆游客穿梭而行。两岸人民不但不再受张克辉先生那样的生离死别之苦,两岸融合、双赢的新鲜事还时有发生。今年秋天,厦门大学附中将首次招收台商子弟和台籍学生,不仅是青年求学厦大,台湾的少年也要到厦大附中念书啦!

  初中生到厦门念书,不只是桩吸睛的新闻,还牵涉到未来这些孩子的升学和就业,牵涉他们如何适应两岸教育体制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厦大附中的办法是与台湾明道中学联合办学,创立厦大附中海峡部台生班,两岸教师、两岸教材、两岸管理、两岸去向,初中毕业后台生既可选择升入本校高中部,也可回台湾就读,两岸的教师同时施教保障了学生的双向竞争力。

  这个周详的计划给了我们不少启示。两岸融合是好事,但好事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做好,更不是开个新闻发布会、提交个可行性报告就大功告成。两岸再小的事也要有周密的考虑和可行的配套措施,保证好事办好,令两岸人民受惠。否则空有口号,未见实效,不仅达不到交流融合的效果,还惹人反感,失信于人。

  虽然是同文同种,但两岸一百多年来走过了不同的生活道路,因此两岸的融合即使是文化、教育领域,也需要细心与理解,要正视两岸的差异性,拿出可行的措施消除融合的障碍,把融合的双赢效力发挥出来。此次厦大附中成立台生班,方便了厦门台商子女,让台湾的少年有机会早早体验大陆的生活,交到大陆的朋友,可谓妙事一桩。台生班采取两岸办学模式,正视两岸的差异性,解除了初中生大陆上学易、台湾接轨难的顾虑,受到台商的欢迎。

  老一辈厦门求学却与家人终生离散,现在的台湾少年厦门上学却可在两岸自由选择未来。政治改变人生,两岸敌对是两岸人民之痛,两岸和解融合是两岸人民之福。

编辑:白皛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