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记者的台湾印象:探访“康青龙”传统街区

时间:2011-07-22 10:23   来源:福建日报

“康青龙”里的秋惠文库一隅

  “康青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台北三条街巷名称首字的组合,它们分别是永康街、青田街、龙泉街。不过你要是问起道地的台北人,他会告诉你“康青龙”也不单指这三条街,而是一大片人文荟萃的传统文化生活街区的统称。

  “康青龙”生活街区北起东门市场,南到台湾大学,东至大安森林公园,西为“中正纪念堂”。1949年前,这里原是日本高级文官的住宅区,此后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许多高校的教授和学生也多在这一带生活,经过数十年的沉淀积累,康青龙渐渐成为台北城中最富文化意味的生活圈。

  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街区小巷弄内许多个性独特的咖啡馆、书店、餐馆、生活杂志铺,用台北文化达人韩良露的话说,这些店铺的主人是用“赚生活而不是赚钱”的态度在工作,即使后来也赚到了钱,却只是附带的报酬,最大的报酬一定来自赚到了美好的生活。

  在永康街,让我念念不忘的是永康公园旁的“回留”。讲一口流利中文的美国人Evan Shaw是这家茶餐馆的老板,因为娶了屏东籍的太太而留在了台湾,夫妻俩用心经营“回留”,一晃就是二十多年。

  “回留”店堂里的木制餐桌椅古朴雅致,悠扬的乐声轻轻回荡,三三两两的顾客围坐一桌,享用着细致天然的蔬食料理茶点,几位白皙娴静的女孩在用日语低声交谈,一副恬淡放松的样子。“那些装菜肴的陶盘都是我自己拉制的。” Evan Shaw指指客人桌上的餐具不无得意地悄悄告诉我,再仔细一看,摆在靠墙架子上的陶制杯盘、陶瓮等也都是他的作品。知道我是从大陆来的,他又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这里的环境、周边特色等,而不管是各式各样的陶器、用当季蔬果做成的茶点,还是店堂里每个装修的细节,都渗透了他的生活美学。与其说Evan Shaw在卖餐点,毋宁说他在展示自己的艺术。听说永康街的铺面租金贵极了,Evan Shaw夫妇带着唯美主义倾向在这里经营“回留”殊不容易,但他们迷恋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的模式,而“回留”的含义就是“回归自然,保留自我。”

  与“回留”相隔不远,是永康街31巷,一排民居里有间红砖铺地盆栽葱郁的院落一下就吸引了眼球,灰白的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陶制容器,蓝色的书箱摆在怀旧的自行车上,一块有年头的木板刻着两个字“冶堂”。好奇地走进去朝门里探了探脑袋,却听一个温和的声音说:“请进来喝茶。”原来这是一间茶室,仔细看看又不太像,屋里摆了茶器、茶文物,还挂了不少书画。坐下和主人何健品茗闲聊,才知他原本在金融机构任职,因为钟爱茶文化,毅然放弃了工作而创设了冶堂,曾干过用一栋房子换六把壶的“荒唐事”,是业界的一位奇人。身着玄色中式棉布对襟衫的何健含蓄内敛,无论说话还是行事都很淡然。十几年来,来自五湖四海各个国家的人成了冶堂的过客或常客,大家来来往往却不一定是为了买茶,而是为了边喝茶边听故事或讲故事,而何健的样子也不像是在做生意,倒像是一边经营文化沙龙一边恬然自得地过小日子。

  传说中的“台湾历史文物咖啡馆”若非熟人带路还真找不着,它藏在信义路边一条仅容只身通过的小巷弄的三楼,真名叫“秋惠文库”。推开玻璃门,满坑满谷的“宝贝”让人眼花缭乱,高山族的雕刻与佩刀、日据时期的广告海报、铁栏窗框、大同元宝、弹珠台、五彩旗帜……墙壁上、桌面上、柜台里、走廊边摆得密密麻麻,它一一诉说着从荷兰、明清、日据到民国等各个时期台湾文化的多元样貌,让人仿佛一下走进了台湾历史的时光隧道。有意思的是创办“秋惠文库”的不是文物专家而是一名叫林于昉的医生,当年留学日本时他偶然与文物结缘,回台湾后就决心创办私人的“台湾历史文物文献馆”,于是倾囊而出,一点一滴地开始悉心收集整理,渐渐形成规模。如今,林于昉呆在私人博物馆里的时间远超过他的牙科诊所,有朋友戏称他是“玩物丧志”,他却毫不在乎,他觉得通过收藏让自己也让别人有机会一窥台湾的历史,并从这一过程中获得达观从容的生活态度,是一件无比开心的事。

  “康青龙”里像“回留”、“冶堂”、“秋惠文库”这样的店家数不胜数,它们的店主都有文化特质,都在为自己喜欢的事而工作,因此,也都是你可以随便走进去与之愉快交流的对象。而在这些店铺里流连的顾客,很可能因为趣味相投成为朋友。藏在“康青龙”巷弄里千姿百态的个人趣味汇集成了独特的文化品位,蔚为台北的一道文化景观。来这里不管消不消费,都会觉得是在过生活,而非shopping(购物)。(记者 林娟 文/图)

编辑:白皛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